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國民黨於1924年創建的,校長蔣介石,因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1927年9月,陸軍軍官學校本部遷往南京。
經初試、複試,郝柏村被錄取為陸軍軍官學校第12期新生。當時軍校分步兵科和炮科,郝柏村分在炮科。對於郝柏村來說,考取陸軍軍官學校是人生的轉折點。從此他成了職業軍人。
郝柏村記得,他進入陸軍軍官學校不久,1936年元旦,在南京中山陵團拜,他第一次見到校長蔣介石。當時,蔣介石虛齡50歲。郝柏村非常崇敬蔣介石。直至今日,他提及蔣介石,總是尊稱為“蔣公”。郝柏村的一生,是追隨“蔣公”的一生。當然,當時17歲的他,沒有想到他後來成為蔣介石的侍衛長,在蔣介石身邊朝夕相處達5年之久。
郝柏村是在抗日戰爭的動蕩歲月中進入陸軍軍官學校,學校也處於動蕩之中。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1937年8月日軍攻陷南京,陸軍軍官學校遷往九江。不久又遷到武昌。郝柏村在長途跋涉、櫛風沐雨之中,體驗到戰爭的艱難。
在戰爭的環境中,陸軍軍官學校加快了教學步伐,郝柏村所在的第12期學生700多人於1938年1月20日在武昌提前舉行畢業典禮。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了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之後,陸軍軍官學校放假兩周,郝柏村得以回到鹽城探視父母。自1935年考入陸軍軍官學校,郝柏村已經3年沒有見到父母。還好,當時日軍占領了上海、南京,而鹽城還沒有被日本軍隊占領。郝柏村從武昌經徐州回到鹽城老家。
19歲的郝柏村一身戎裝,出現在父母麵前,父母非常高興。那是難得的團聚。為了紀念,全家乘船前往縣城,拍攝一幀全家福。郝柏村對筆者說,那時候隻有縣城才有照相館。他平生的第一張照片是小學畢業時在縣城照相館拍的。這次拍攝全家福,是他的母親第一次拍照,也是她留在世上唯一的照片。所以他格外珍視這張全家福,不論到哪裏,都帶著這幀珍貴的照片。後來郝柏村到了台灣,請人把這張照片繪成大幅油畫,掛在家中的客廳裏。他還請人依據照片製成父母銅像,安放在書房裏,日夜相伴。
郝柏村在老家住了10天。當他告別父母的時候,沒有想到一別成永訣。
此後,鹽城成了“紅區”,成為中共領導的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由於國共對峙,郝柏村有家難回。郝柏村的母親病逝於1940年6月2日。父親也於1944年6月13日病逝。父母去世之後,郝家由長女郝錦春管家。鹽城土地改革時,郝家子女在郝榮村處境困難,都離開了家鄉。
直至61年之後——1999年4月郝柏村才再度回到夢牽魂繞的故鄉,此時人事全非,父母早已經不在人世。
說到這一傷心處,我看見郝柏村的眼眶裏噙著淚花。
在抗日戰爭烽火中
郝柏村從鹽城回到武昌,被分配到湖南寧陵炮兵學校,學習由蘇聯援助的火炮使用技術。郝柏村投身到激烈的抗日戰爭中去。
說到這裏,郝柏村站了起來,走向辦公桌,拿來一疊腦部CD掃描圖片給我看,告訴我在不久前的體檢中忽然發現,他的腦部居然有金屬碎片!
郝柏村說,那是廣州戰役的“紀念品”。
那是1938年9月,日軍第21軍撲向廣州,國民黨第4戰區部隊在那裏進行抵抗。郝柏村參加了這一廣州戰役。在戰場上,他左邊的戰友被打死,而他則腦部受了傷,流了血。好在子彈碎片沒有擊中要害,所以那碎片在他的腦部“潛伏”了70多年,才在體檢中被查出來。
1939年,郝柏村被任命為陸軍炮兵第七旅十四團二營五連中尉排長,這是他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之後的第一個“官銜”。
郝柏村是從排長開始,而連長,而營長,一個一個台階往上邁,直至“一級上將”,“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
1939年,郝柏村參加了皖南戰役。
隨著武漢失守、長沙失守、廣州失守,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本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歲月。
郝柏村隨部隊從廣州步行到湖南,然後又步行到昆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半年內,日軍侵占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郝柏村奉命從昆明乘坐飛機到印度,參加中國遠征軍。1942年,他升任陸軍野戰重炮第一旅補充團二營六連連長、上尉營附。郝柏村說,當時中國遠征軍用的是美式裝備,他的連裏用的是美國的大炮。郝柏村拿出他的影像集,翻到一張照片,年輕的他正站在一門口徑達15厘米的大炮前。郝柏村說,這就是他當連長時在印度炮兵陣地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