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獨家專訪郝柏村(2)(1 / 3)

到了上海碼頭,正值夜晚,見到許多提著燈籠的人爭著上前接客。他們一行四人,被幾個人接走,來到租界的一家旅館。父親和三舅原本以為旅館一夜幾角錢而已,誰知他們開價九塊銀圓,而且態度蠻橫。父親和三舅知道上了上海地痞流氓的當,不得不給了他們九塊銀圓,那幾個人這才散去。這是郝柏村頭一回明白什麼叫做流氓。

他們搬到上海楊樹浦親戚家去住。當時,由於軍閥混戰,上海到北平的火車不通,他們隻好買英國太古輪船公司從上海到天津塘沽的船票,那艘船叫“新銘號”,大約5,000噸,比“江順號”大得多。

上了船,郝柏村第一次看到海,非常高興。但是他看到頭等艙裏都是外國人,入口處掛著“華客免進”的牌子,又感到不解。他不由得記起,前幾天在上海租界看見外國人,個個趾高氣揚。他開始知道,中國是一個弱國,中華民族是受列強欺淩的民族。

在海上行駛了三天三夜,“新銘號”即將到達天津塘沽港。天寒地凍,海麵上結著厚厚的冰。靠著破冰船撞碎了冰,“新銘號”才終於靠岸。

在天津,郝柏村頭一次乘坐火車,來到古都北平,來到四舅家中。四舅袁民寶作為大學教授,生活優裕,年薪達到600銀圓,而當時郝柏村家100多畝土地一年的地租還不足100銀圓。他家長工一個月的工資,不到1個銀圓。郝柏村記得,當時在鹽城一個銀圓可以買300個雞蛋,兩個銀圓可以辦一桌酒席,三個銀圓可以辦一桌豪華酒席。江南當時用的是小銅板,北平用的是大銅板,叫做“大子兒”。

四舅家住著一個四合院,包了一輛黃包車。郝柏村在四舅家住了一個多月,遊遍故宮、隆福寺、北京大學等等。在郝柏村當時的印象中,北平到處是一條條胡同、一座座四合院,灰土很多。正因為這樣,2009年8月當郝柏村應邀到北京參加黃君璧畫展開幕式時,他說,80年前我就到過北京。

郝柏村說,他的外祖父袁壽彭是教師,沒有錢,倒是外婆的三弟管雲臣畢業於日本仕官學校,在民國初年為中將,擔任過江蘇南通鎮守使,出資讓四舅袁民寶留學法國。四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到法國留學,除了外婆的弟弟給他提供費用,他還在法國勤工儉學。他回國之後在上海震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郝柏村還記得四舅袁民寶博士論文的題目是《中國農業製度考》。

由於三舅袁世寶在北平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決定仍回鹽城。郝柏村和表弟也隨三舅經天津、上海返回鹽城。父親把郝柏村送進鹽城最好的小學——鹽城實驗小學學習。

雖然未能在北平上學,但是郝柏村能有機會在10歲時出了一趟遠門,這個蘇北的孩子第一次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精彩。他也從四舅那裏得知,讀書非常重要,一定要刻苦學習。

順便提一下,郝柏村的三舅袁世寶後來曾任國民黨江蘇省第四區保安副司令。2009年8月17日,當郝柏村到保定軍官學校參觀時,軍校出示目前僅存的一冊同學錄,郝柏村找到了袁世寶的名字,顯得格外欣喜。此外,郝柏村夫人郭莞華的叔叔、台灣前“國防部部長”郭寄嶠(原名光霱,字季嶠、寄嶠)上將也是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炮兵科畢業。

至於郝柏村的四舅袁民寶,他作為大學教授,從不介入政治,隻埋頭於教學。他在1929年的時候工資是那麼高,但是在1948年,卻一度成為北平的“貧困典型”:“曾在中法大學任教二十餘年的法文老教授袁民寶生活十分困難,他一家八口人,月薪隻夠維持他一人的生活,雖然他在北方鐵路管理學院兼課,仍不敷家用,五月間已典當一空無法支撐,他的夫人被迫到安定門外的小市上擺攤賣破爛,就這樣,因經常交不起房租,幾次被房東催趕搬家。”當時,“袁民寶教授擺地攤”見報之後,成為北平的“熱門新聞”。

考取黃埔軍校

蘇北多災。1929年遭遇旱災,1931年遭遇水災。郝柏村記得,當時郝榮村成了一片汪洋,唯有他家處於在全村地勢最高的地方,沒有被淹。經過一、兩個月,洪水才慢慢消退。

禍不單行。1931年9月18日,爆發“9·18事變”,日本軍隊在沈陽對中國軍隊發動突襲,進而侵占了中國的東北三省。

1932年,13歲的郝柏村小學畢業,考取鹽城中學讀初中。他依然過著住校生活。他關注著時局,憤怒於日本的侵略。

1935年,16歲的郝柏村初中畢業,考取了常州中學高中部。因家境不十分寬裕,他便放棄了念高中的打算,從鹽城來到南京,報考不需繳納任何費用的陸軍軍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