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風雲際會更為奇特,當年隨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牯嶺街出席過多次會議的何應欽,在1949年當蔣介石被逐出大陸時何應欽也來到台灣,居然就在台北牯嶺街住了下來,直至1987年病逝。
我去台北牯嶺街的那天,秋陽高照,氣溫升至33攝氏度。我對台北已經很熟悉,在中正紀念堂旁邊的南門市場吃過早餐,然後沿寧波路騎街樓下的長長的人行道前行,便到了牯嶺路。按照交叉口牯嶺街那綠底白字路牌上標明的門牌號,我很容易就找到了61號。
出現在我眼前的牯嶺街61號,是一幢12層高的淺灰色、長方形新樓,有前院,有後園,右麵為地下車庫出入口。四周砌著高牆。寬敞的大門口豎著鐵柵欄門。大門口右側外牆上,嵌著馬誌玲所題“元大欽品”四字。馬誌玲,在台灣享有頗高知名度的元大集團總裁也。2002年以6.26億元新台幣買下何應欽故居建造“元大欽品”大樓的便是他。
我走向大樓。那裏的管理員林先生一聽說我要了解何應欽將軍故居的往事,知道是有備而來,非常熱情地給予接待。他告訴我,這幢樓叫做“元大欽品”,這“欽”就是為了紀念何應欽。我記起當年龍應台來此,元大集團答應要給何應欽“留一筆曆史記載”,這“元大欽品”之“欽”,就是“留一筆曆史記載”。
林先生告訴我,“元大欽品”是一幢大戶型高檔住宅。原先的何應欽故居用地是方形地塊,所以大樓也是方形的。由於是大戶型,每層隻4套住房,每套都是四房兩廳兩衛雙陽台,麵積為70坪,亦即將近230平方米。全樓44套住房(底樓是公用設施)。另外地下還有兩層車庫。
林先生說,“元大欽品”大樓落成已經7年。當年大樓的“賣點”之一,就是這裏原本乃何應欽故居,所以入住者便自稱“住在將軍府”。何況大樓地處黃金地段而且設計精良,樓價也就非同一般。開盤時每坪起價45萬元新台幣(相當於每平方米3萬元人民幣,尚未加上層次費),如今已經漲到100多萬元新台幣一坪。著名歌手周傑倫以4000多萬元新台幣買下最高層——12層。現在他的母親葉惠美仍住在這裏。周傑倫的母親葉惠美很有投資眼光,已經幫兒子在台北買了7套房子。
林先生還說,元大集團建造這幢豪宅樓,也賺了大錢,所以在“元大欽品”落成之後在不遠處又蓋了號稱台北第一名宅“一品苑”。
林先生告訴我,何應欽官大住宅也大,就連“元大欽品”門口寬闊的人行道都是當年何宅的範圍。
“元大欽品”的房子至今仍很俏。我在大樓對麵的牆上看見巨幅廣告上寫著“急尋元大欽品房屋”。隻要哪家想出售,從自家窗口看出去,照著廣告上的售樓電話號碼打一個電話,馬上就有房屋仲介(大陸叫中介)上門服務。
所惜沒有時光隧道,無法從眼前的“元大欽品”回到當年的何應欽官邸。還好,尚有幾張何應欽在故居中的照片,可資一覷當年風貌。其中特別是在一幀照片中,何應欽一身將軍服、一臉微笑坐在故居院子的假山前,那情那景那人那石與眼前的那高樓大廈迥然不同。
當了3個月的短命“閣揆”
在台灣,人們把“行政院院長”稱為“閣揆”,是僅次於“總統”、“副總統”的最高行政首長。人們對何應欽的習慣稱呼是“何院長”,因為他曾經擔任“行政院院長”——這也是何應欽一生中的最高職務——與何應欽相同的是閻錫山,在台灣,人們對閻錫山的習慣稱呼是“閻院長”,“行政院院長”也是閻錫山一生中的最高職務。據說,何應欽也最樂意別人稱他“何院長”,而不是何將軍、何司令,誠如閻錫山最樂意別人稱他“閻院長”。正因為這樣,閻錫山故居前的標牌上刻著的是“閻院長故居”5個大字,而何應欽的故居可惜被拆了,不然的話定然會掛上“何院長故居”這樣的標牌。
閻錫山擔任“行政院院長”非常短暫,前後隻有9個月,而何應欽擔任“行政院院長”更為短暫,前後隻有3個月!
閻錫山是從何應欽手中接任“行政院院長”,而何應欽則是從孫中山之子孫科手中接任“行政院院長”,孫科也隻當了3個多月的“行政院院長”。
對於國民黨的“國民政府”而言,1948年至1949年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歲月,所以“行政院院長”像走馬燈似的幾個月就換一個人,而換人依舊無法挽回失敗的命運。
翁文灝,1948年5月25日至194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