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日子(4)(2 / 3)

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夫人徐竹青遵囑打開他的日記,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見上麵分別寫著:

義以為之,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為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徐竹青是閻錫山元配夫人,是離他家10裏路的五台縣大逢村人,年長閻錫山6歲。這門親事由閻錫山父親所定。徐竹青跟閻錫山婚後沒有生育過孩子。

閻錫山後來娶偏房徐蘭森,山西大同人,生5子:長子閻誌恭(少亡),次子閻誌寬(24歲病逝成都),三子閻誌信(幼夭),四子閻誌敏,五子閻誌惠。徐蘭森於1946年病逝於太原,終年48歲。

元配夫人徐竹青隨閻錫山同往台灣,同住“菁山窯洞”。四子閻誌敏、五子閻誌惠則在美國。

閻錫山晚景淒涼,死後卻熱鬧一番。在台灣,閻錫山算是“黨國元老”,葬禮由何應欽主持,蔣介石親臨致哀,並送悼匾,上書“愴懷老勳”。黃少穀題“日星河嶽”、孔德成題“勳望長昭”、郝柏村題“耆德之勳”,1,500多人參加送葬。閻錫山之子閻誌敏、閻誌惠亦從美國回來奔喪。

“監察院副院長”張維翰所寫挽聯,概括了閻錫山的一生:

主政近四十年三晉人心思舊澤

遺書逾百萬字中華國運展新圖

據雲,閻錫山曾經立下遺囑,把他從大陸帶來的黃金,依照“山西在台同鄉會”的名冊,分發每個大人一兩、婦女小孩半兩,足見閻錫山鄉土觀念之重。當然,這隻是“據雲”而已,是否確切,尚待考證。不過閻錫山攜不少黃金到台灣,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日山西煤老板腰纏萬貫,當年統治山西長達38年之久的閻錫山當然“腰纏萬金”。所幸閻錫山到了台灣並不“露財”,隻建“菁山窯洞”而已。倘若閻錫山在台北建造金碧輝煌的豪宅,過著招搖於市的生活,早就會被蔣介石“清除”。

在為閻錫山下葬時,墓沒有全部封死,在墓後麵留下一個活動的口子。4年之後,原配夫人徐竹青去世,終年88歲,棺木從活動的口子推入墓中,與閻錫山合葬。

墓前的“中”字和山西醋

漫步閻錫山之墓,有兩件事令我感觸頗深:

一是閻錫山墓前45度的斜坡上,有一個用水泥雕成的3米多高的“中”字。在他的墓塚之上,在“世界大同”四字的間隙處下方,又分別嵌有4個“中”字。這都是依照閻錫山生前的囑咐建造的,足見閻錫山如何看重這個“中”字。

依照閻錫山的解釋是:處事、為人、為政,都要“發於仁,歸於中”。

“中”是閻錫山哲學的核心。閻錫山根據儒家的中庸之道,把自己幾十年的從政經驗總結為“中的哲學”,認為“中”就是“不偏不倚、情理兼顧、不過不及”。閻錫山以為,“人事得中則成,失中則敗;承認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對消,達到適中,以求生存;認為事理有母理與子理之別,母理講的是該不該,子理講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變的,子理服從母理,人事以生為最高母理。”

閻錫山曾經在日記中也多處闡述“中”的哲學,主張“公道”處世,“恕道”處人,持戒斂欲,務實求成,以“做事”為人生第一要務——“對在不對的中間,好在不好的反麵。反麵易求,中間難找”,“中是使矛盾的不矛盾,衝突的不衝突,不平衡的平衡,不調和的調和,不存在的存在,不發現的發現,可有者有,可無者無”,“藏智,顯仁,訥言,敏行,自成之道”,“趁赴我的損我者,我趁赴者益我者(趁赴,五台方言,屈從遷就之意。)”……

閻錫山的處世哲學就是奉行“中道”。閻錫山強調,“認識周圍,站在中間,始有作為”、“不慎之於初,必悔之於終”、“軍事非知彼知己,精密計算,不可定決心”。

山西地處中國內陸,經濟不發達。閻錫山一生,生存環境險惡,他隻能在強勢者的夾縫之中求生存,被稱為在“三隻雞蛋上跳舞”。他總是選擇一個“中”字:早年他在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奉行一個“中”字,左右逢源;後來又在蔣介石與毛澤東之間,奉行一個“中”字,左右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