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明白了台灣不能建造窯洞的原因,但是他仍懷念家鄉的窯洞。
於是他決定用當地所產的安山岩,建造一幢石頭屋,這石頭屋仿照窯洞形狀砌成。筆者近年曾經多次訪問延安,發現延安人現在住窯洞的不多,倒是建造了很多“閻錫山式”的窯洞狀石屋,其原因是這種窯洞狀石屋可以砌後窗,使屋內對流通風,而窯洞倚山而建,當然沒有後窗。
這麼一來,閻錫山的“菁山草廬”,變成了“菁山窯洞”。
閻錫山的警衛、憲兵們也用磚頭或者安山岩建起了磚房、石屋這樣的永久性建築,再也不怕台風了。
探尋閻錫山的“菁山窯洞”
我查到閻錫山“菁山窯洞”的地址是台北市陽明山永公路245巷34弄273號及277號。那天我和妻乘坐捷運來到陽明山腳下的士林,然後從那裏乘坐公共汽車沿著陽明山的主幹道——仰德大道上山,在永公橋車站下車。在那裏我看見幾十米外就是台灣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居。我從仰德大道沿著石階走下去,便來到永公路,可是那裏離閻錫山故居還很遠。在那裏有“小16路”公共汽車(小巴)駛往“公館裏”,途經閻錫山故居,但是車次很少,40~50分鍾一班車,要等很久。我想乘坐計程車,可是陽明山上的計程車一是少,二是90%以上有乘客,哪有空的計程車在如此冷清的公路上覓客。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正巧一輛送完客人的黃色計程車迎麵駛來。我連忙攔住“阿黃哥”,並把這輛車包了下來,送我們到閻錫山故居之後再送我們回到此地。這位年近六十的司機一聽說去閻錫山故居,一臉驚訝:
“這樣的大人物,會住在如此荒僻的地方?”看得出,連“阿黃哥”都不知道“閻院長”住在永公路。他在狹窄的永公路掉過車頭,駕車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行進。他告訴我,他姓江,是老司機了,所以還知道“閻院長”的大名,台灣的年輕人恐怕都不知道閻錫山其人了。這條永公路很冷清,越往山裏麵開,越是沒有人煙。兩側隻有荒草和野樹,幾乎看不到住宅,所以很難看到門牌號。
計程車開了一陣子,我看到一個門牌號,已經超過300號,知道開過了頭。於是掉頭細細尋找,終於在公路旁見到一扇很普通的鐵柵欄門,兩邊是水泥抹的方形門柱。在右門柱上方,有一藍色門牌,上麵白色的文字是:“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下方是“259、261、265、267、271、273、275、277”。哦,這裏就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地。如此簡陋的大門,連“阿黃哥”都覺得不像是“行政院院長”該住的地方,所以沒在意就駛過去了。
我一下車,發現鐵柵欄門緊鎖著。透過鐵柵欄門可以看見一條綠樹、青竹夾道的路通向深處。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右門柱下方有一電鈴按鈕,即上前摁了一下。鈴聲似乎在很遠處作響,卻馬上引起一片犬吠聲。俄頃從路上走過來一位中年婦女,經我說明來意,她即開了門,並說自己姓陳。
陳女士帶領我和妻進去參觀,計程車司機江先生也隨我們一起入內,他說也很想看一看“閻院長”的故居。陳女士說,參觀“閻院長”故居,通常是由“閻院長”當年的侍從警衛副官張明山先生陪同。張明山先生是山西朔州人,15歲就在閻錫山部隊當兵。到台灣之後,擔任閻錫山侍衛,跟隨在閻錫山左右。1950年8月,當“閻院長”搬到這裏,張明山先生就隨同他來此。在“閻院長”1960年去世之後,張明山先生仍在這裏照料故居。後來張明山成家,搬到山下居住,但是每天仍花3小時乘坐公共汽車上山,來到這裏打掃“閻院長”故居,接待來客。隻是現在已經81歲,腿腳不便,無法天天上山。今天他來過,不巧在1小時之前下山回家了。
我沿著那條小路向前,走過幾幢紅磚所砌的房子,即是當年的秘書室、廚房、車庫。此外還有磚砌崗樓。閻錫山軍人出身,住在這荒山野嶺,當然非常注意自身的安全。崗樓居高臨下,內有射擊口。據稱,當時閻錫山的警衛以及憲兵擁有50多枝各式槍支,閻錫山居所猶如一座軍事要塞。這樣的名人故居,在台灣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