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總統”李宗仁以及“國民政府”逃往廣州,閻錫山也從上海前往廣州。這時,隻做了3個月的“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何應欽應付不了亂局,宣布辭職。受“代總統”李宗仁之聘請,1949年6月13日,閻錫山在廣州宣誓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他的組閣成員有“行政院副院長”朱家驊、“內政部長”李漢魂、“財政部長”徐堪、“經濟部長”劉航琛、“教育部長”杭立武等。閻錫山發表了施政演講“新內閣的施政總目標就是要扭轉時局。政治上要轉亂為治,轉危為安;軍事上要轉敗為勝,轉守為攻;經濟上要改革貨幣,抑製物價,安定國民生活。政府機關要整飭吏治,提高威信,提倡廉潔奉公,勤儉節約。”
閻錫山明知這個“國民政府”已經朝不保夕,卻仍然說出狠話:“不惜一切犧牲,不顧一切障礙,勇往直前”。
當時的“總統府”與“行政院”都設在廣州維新北路的蘭園賓館。李宗仁住北樓,閻錫住南樓。
剛剛走馬上任的閻錫山,使盡渾身招數,對付危局。
身為“行政院長”的他,麵對財經困局,“金圓券”急劇貶值,提出以“銀圓券”取代“金圓券”,挽救頹勢。
身兼“國防部長”的他製訂《扭轉時局方案》和《反共救國實施方案》,決心與中共作最後一拚。
然而國民黨的那個“國民政府”,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1949年6月24日閻錫山在日記中寫道:
到穗以來,始知國事日非,由於黨內有派係爭,有小組織爭,有地域爭。地域有南北爭、西北爭、東北爭、東南爭。爭起來無理的說人壞,有理的說己好。不說事怎樣做,隻說人怎樣用……
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閻錫山,與“代總統”李宗仁商議,隻有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出山,才能應付亂局。為此他們曾經共同致電蔣介石,而蔣介石卻隻願在幕後指揮,讓李宗仁與閻錫山在第一線抵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廣州。“代總統”李宗仁宣布“國民政府”遷往重慶辦公。閻錫山率“行政院”閣僚逃往重慶。在抗戰期間重慶曾經是“陪都”,國民黨打算以重慶為核心、以西南為依托苟延殘喘。
10月14日,廣州城頭插上五星紅旗。
毛澤東命劉伯承、鄧小平、賀龍大軍進軍四川,逼近重慶。11月2日,“代總統”李宗仁自稱患病,離開重慶,回到桂林老家養病去了。重慶隻剩“行政院院長”閻錫山唱獨角戲。閻錫山自知獨力難撐局麵,接連電催正在台灣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來渝主持大局。
11月14日,蔣介石從台北飛抵重慶。此時的蔣介石仍處於“下野”狀態,沒有恢複“總統”名分。蔣介石下了飛機,就給“代總統”李宗仁發電報,要他速來重慶“共商全局”。李宗仁卻不來重慶,反而經南寧飛往香港,住進了太和醫院,發表聲明稱:“治病期間,軍政事宜,由閻院長負責。”
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下山城重慶,閻錫山率“行政院”閣僚隨蔣介石遷往成都。
12月7日,蔣介石眼看形勢越來越不妙,終於在成都發出了這樣的電報:
命令政府遷設台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作戰。此令
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七日
根據蔣介石的命令,翌日——1949年12月8日,閻錫山率“行政院副院長”朱家驊、“總統府秘書長”邱昌渭等人,從成都遷來台北。從此閻錫山永遠離開了中國大陸。
閻錫山在到達台北的當天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國民政府”自即日起遷移台北辦公。
12月10日,蔣介石乘坐中美號專機,也從成都的鳳凰山機場起飛,對中國大陸投下最後一瞥,飛往台北。
閻錫山拱手向蔣介石交權
閻錫山來到台灣之後,“總統”蔣介石雖然也來到台灣,但是他已經“下野”,而“副總統”李宗仁則從香港去了美國做寓公。按照“國民大會”通過的“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缺位的時候,應由“行政院長”代行其職權。因此閻錫山一度成為“代理總統”。
剛到台灣,閻錫山曾經對國民黨在大陸的慘敗多有批評,也曾多次抨擊國民黨的腐敗無能。
可是蔣介石豈容閻錫山成為台灣“第一號人物”?蔣介石豈能讓閻錫山說三道四?
1950年元旦剛過,蔣介石這位國民黨總裁就把“行政院長”閻錫山叫到辦公室,說是商議“行政院”閣員的改組,亦即各“部長”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