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日子(2)(3 / 3)

有過如此“精彩”的恩恩怨怨,到了台灣,閻錫山在蔣介石麵前更要擺出一副“追隨鈞座”的樣子,生怕得罪蔣介石,因此主動請辭“行政院院長”之職。

閻錫山在卸任“行政院長”之後,遷往台北城東南的麗水街一幢日式別墅居住。那一帶原本是“高等日本人”的居住區,有很多幢日式別墅,原本叫“富田町”、“古亭町”、“龍安坡”。台灣光複之後,用浙江南部的城市命名那裏的街道,諸如溫州街、泰順街、麗水街、青田街、雲和街、龍泉街等。閻錫山家的對麵鄰居是當時的上將彭孟緝。

閻錫山為了避免惹是生非,深居簡出,杜門謝客,但是畢竟他曾經是“黨國元老”,客人還是不請自來。閻錫山“謹言慎行”,不問政治。他也托病幾乎不出席各種會議,因為他知道凡是出席會議必定要發言,凡是發言就很容易“觸雷”,所以這“兩個凡是”是萬萬使不得的。

為了更加徹底遠離政治漩渦,閻錫山有兩種選擇:

第一選擇就是李宗仁道路。李宗仁躲到美國去,遠離蔣介石的淫威。閻錫山的兒子在美國,所以閻錫山倘若以探親的名義去美國,可以一去不複返。閻錫山在日本也有許多親友,他也可以前往日本安度晚年。重要的的是,閻錫山在逃離大陸時,攜帶了相當數量的黃金,供他和家人在國外生活綽綽有餘。

然而當閻錫山向蔣介石試探口風的時候,蔣介石說,還是在台灣好呀,何必到國外去呢?

蔣介石此言,使閻錫山的出國之夢破碎。閻錫山知道,蔣介石是輕易不會把自己昔日的政敵放走的。

擺在閻錫山麵前的,隻有第二選擇,那就是找一個遠離台北市中心的荒僻之處躲起來。

於是,閻錫山四處踏訪,想尋覓一個在台灣的安全住處。

建在荒山僻嶺的閻錫山居所

山西多山。閻錫山從小就在五台山長大,他喜歡山。他看中了台北的陽明山。

陽明山是台灣達官富賈的別墅區所在地,是避暑聖地。可是閻錫山在陽明山踏勘,眼光卻與眾不同。閻錫山居然看中了陽明山裏的菁山。

菁山原本是日本占領台灣期間打算興建的一個農場,欲建而未建。這裏非常偏僻,交通極其不便。在當時,要沿著一條砂石鋪成的小路步行30分鍾,才能到達陽明山公路,然後乘車進台北市區。菁山野草叢生,沒有人煙,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隻有四處奔竄的野兔。

閻錫山在菁山建造了草屋(其實是簡易木板房),取名“菁山草廬”。他在台北市區的麗水街日式別墅隻住了5個月,便於1950年8月遷往“菁山草廬”。他的秘書、司機、廚師、負責保衛安全的30名警衛人員以及1個連的憲兵,也隨他遷往菁山,同樣一律住簡易木板房。那30名警衛人員來到這荒郊野外,並無怨言,因為這些警衛人員大都是山西人。閻錫山跟蔣介石一樣,重用同鄉。隻不過當時的憲兵部隊大都是廣東人,頗有怨言,他們無法理解“閻院長”放著豪華的日式別墅不住,卻要到這偏僻山區過“原始生活”。好在閻錫山手頭寬裕,給他們加點額外津貼,也就把怨言平息下去。

閻錫山這“山西王”沒有領教過台灣台風的厲害。“菁山草廬”那些簡易木板房的屋頂,在台風中整個被掀掉,風雨直灌屋裏,警衛和憲兵們叫苦不迭。

當時隻建簡易木板房,是因為他太“樂觀”,以為很快就可以“反攻大陸”,重回山西。可是嚴峻的形勢使他明白“反攻大陸”談何容易,而且台灣的台風接二連三,使閻錫山終於下決心在菁山建造永久性居所。

閻錫山此人確實與眾不同。他居然異想天開,要在陽明山建造窯洞作為永久性居所!他的山西老家到處是山,到處是窯洞。窯洞不僅無懼於台風,而且能夠抵擋炮彈、炸彈,更何況冬暖夏涼。

然而台灣沒有會建造窯洞的工匠,因為台灣雖然多山,卻沒有一孔窯洞,當然也就沒有會挖窯洞的工匠。閻錫山向當地人詢問,為何台灣無窯洞?答曰:“台灣土地潮濕,不適合挖窯洞。倘若挖窯洞,勢必洞裏整天滴滴答答滴水,地上也滿是泥水。再說,台灣多地震,住在窯洞裏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