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日子(2)(2 / 3)

蔣介石借此安插自己的人馬擔任各“部長”,而且削去閻錫山的兼職——“國防部部長”,改由蔣介石嫡係、“參謀總長”顧祝同兼任“國防部部長”。這表明閻錫山被剝奪兵權。蔣介石名義上說是跟閻錫山商議,實際上是蔣介石說了算。閻錫山明白,台灣不是山西,他在台灣沒有根基,隻能唯蔣介石之命是從。

不過,蔣介石以一個黨的總裁去“領導”一個“行政院長”,於理於法都是不通的,盡管閻錫山口口聲聲表示“服從”。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終於宣布在台北正式複職,亦即複“總統”之職。在蔣介石重新披上龍袍之際,閻錫山向蔣介石遞上辭呈,請求辭去“行政院長”之職。

蔣介石本來就打算撤換閻錫山,如今閻錫山主動請辭,真是求之不得。不過,戲還得要演。於是乎,蔣介石在複“總統”之職的翌日,親自來到閻錫山的辦公室,再三表達“挽留”之意。

蔣介石“挽留”是假,閻錫山請辭是真。閻錫山又一次表達,台灣人才濟濟,賢能眾多,他才疏學淺,不堪重任。

戲演到這種地步,也就差不多了。3月6日,蔣介石主持國民黨中央常委臨時會議,批準了閻錫山的辭呈,決定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

就這樣,閻錫山當了9個月的“行政院長”,下台了。對於閻錫山來說,“行政院長”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雖然他當“行政院長”不過9個月,但畢竟是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之後的首任“行政院長”。此後,盡管閻錫山在台灣隻掛了“總統府資政”以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這麼兩個虛銜,但是人們對於他的稱呼一直是“閻院長”。

有人曾經問閻錫山,你從“行政院院長”這樣的“大官”位置上退下來,起碼也應該向蔣介石要個像樣的官位。閻錫山苦笑道:“力憑理壯,理憑力伸。”言外之意是說,眼下他在台灣已經沒有實力,人家要是不主動給他什麼,他是不會求人賞賜什麼的。

閻錫山從呼風喚雨、手握重兵的“山西土皇帝”,變成無職無權、無兵無卒的閑人一個——當然,作為前“行政院院長”,作為陸軍一級上將,即便是賦閑,也還有30名警衛人員保衛他的安全,另外有1個連的憲兵負責外勤。

閻錫山可謂急流勇退,也可謂無可奈何。不管怎麼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閻錫山算得上是一個識時務者,是一個明白人。

閻錫山拱手向蔣介石交權,是因為他並非蔣介石嫡係,他與蔣介石之間有過“說不清,理還亂”的曆史積怨。其中的“高潮戲”是1930年的“蔣馮閻大戰”。當時,蔣介石羽翼未豐,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並列為中國四大軍閥。蔣介石視閻錫山為眼中釘,1930年1月3日趁閻錫山赴鄭州指揮作戰,蔣介石密令河南省主席韓複榘相機捕閻。不料這一高度機密的電話,被閻錫山部下竊聽,閻錫山急忙化裝逃出鄭州,回到老窩太原。此後,閻錫山誓除蔣介石,雙方劍拔弩張。閻錫山還聯合馮玉祥、李宗仁共同倒蔣。

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全國,擁護閻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

4月1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宣誓就職。閻錫山在就職通電中,斥責蔣介石把國民黨變為“一人之化身,專製獨裁,為所欲為”,致使“黨不黨,政不政,國不國,民不聊生”,“猶複迫我以武力,助其鏟除異己”。閻錫山宣稱,自己不得已“應軍民之請求”,以戰爭手段重建黨國。

這時,閻錫山作為陸海空軍總司令,紅極一時。1930年5月19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把閻錫山作為封麵人物,足見當時閻錫山之不可一世。

蔣介石把持的“國民政府”則針鋒相對,宣布撤除閻錫山所有職務,並“通令緝捕”。蔣介石控製的國民黨中常會則決定永遠開除閻錫山的黨籍。

閻錫山以牙還牙,在1930年8月聯合馮玉祥在北平另組“國民政府”,閻錫山自任“國民政府”主席。

以閻錫山、馮玉祥為一方,以蔣介石為另一方,進行了“蔣馮閻大戰”。最初,蔣介石差一點在柳河車站被馮玉祥部隊俘虜。

然而張學良在沈陽通電擁護蔣介石,出兵進山海關,使蔣介石聲勢大振。這場軍閥混戰最後以閻錫山、馮玉祥戰敗告終。陸海空軍總司令閻錫山於1930年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閻錫山潛往大連,保住一命。1931年8月5日,乘飛機潛回山西大同,回到山西五台山隱居,然後趁著1931年的“9·18事變”全國掀起抗日高潮,閻錫山複出。蔣介石表示要與閻錫山聯手抗日,1932年2月20日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主任。閻錫山趕緊拍蔣介石的馬屁,致電蔣介石:“錫山向來追隨鈞座,受國家之優遇,亦當追隨鈞座,赴國家之危難。中央為保全國土而忍辱,錫山願與鈞座分禍;如為發揚民族精神而奮鬥,願隨鈞座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