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日子(1)(1 / 3)

圓山腳下的“大將軍”墓

2011年秋,適逢妻的生日,長子一家在圓山飯店為她祝壽。宴罷,外出散步,小孫女說,在圓山腳下有一座“大將軍”的墓。我去圓山飯店那麼多次,還從來沒有去看過“大將軍”的墓。於是長媳開車,帶全家來到圓山腳下。

下了車,先是路過一條地道的出口,似乎是傳說中的圓山飯店神秘地道的出口。再往前走,便是一個突出的山岬,“大將軍”的墓以及牌坊、碑壇、祭堂,就在山岬之上。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柱飛簷的紀念堂,紀念堂的正中是紅門紅窗的祭堂。在紀念堂四周,我看到懸掛著一個個黑底金字的橫匾,上書“黨國完人”、“浩然正氣”、“光爭日月”、“作我民極”等等。內中還有蔣介石所題“民族正氣”、蔣經國所題“齊烈流芳”、閻錫山所題“先我而死”。這麼多的匾額,表明“大將軍”的身份相當顯赫。

我注意到兩蔣以及其他“黨國要員”的題詞都是頌揚死者,唯有閻錫山所題“先我而死”與眾不同。

閻錫山(1883~1960),人稱“山西王”、“山西土皇帝”,統治山西長達38年之久的軍閥。閻錫山字伯川,號龍池,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1904年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9年畢業,回國之後成為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閻錫山在日本留學期間,於1905年在東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鮮為人知的是,閻錫山當時還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所屬類似於敢死隊的秘密組織——“鐵血丈夫團”。奉孫中山之命,他與另一位同盟會成員趙戴文一起接受暗殺慈禧太後的任務。當時,閻錫山和趙戴文各帶一顆炸彈回國,用於炸死慈禧太後。過海關時,閻錫山擔心一人帶一顆炸彈,萬一被查出,兩人都會被捕,所以他幹脆一人帶兩顆炸彈過海關,這樣頂多一人被捕。不料閻錫山竟然闖關成功,由此可見閻錫山有勇有智。後來由於計劃改變,閻錫山未能成為炸死慈禧太後的英雄。

1911年辛亥革命時,閻錫山在山西起兵反清,出任山西都督。翌年,孫中山來山西考察,曾高度評價閻錫山:“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競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

從辛亥革命起,山西便姓閻,直至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山西。

在這漫長的38年間,盡管風雲變幻,閻錫山隨機應變,他的頭銜不斷“與時俱進”,而他作為“山西王”如同不倒翁從未倒過。

1911年他支持孫中山,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任山西都督。

北洋政府期間他脫離國民黨而投效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

1927年北伐期間他轉而支持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山西省政府主席。

1928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太原分會主席。

1932年,擁蔣反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總管山西、綏遠兩省軍政。

抗日戰爭期間,閻錫山改為實行“擁蔣聯共抗日”路線,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國共內戰期間,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

閻錫山所題“先我而死”,這死者究竟是誰呢?

我從紀念堂前花崗岩碑壇上所刻的碑文《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紀事》得知,小孫女所說的“大將軍”,其實就是所謂的“太原五百完人”。

那麼什麼是“太原五百完人”呢?

對於大陸民眾來說,“太原五百完人”是完全陌生、從未聽說的。可是在台灣,“太原五百完人”卻廣為人知,因為關於“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被編入台灣小學國語課本以及中學曆史課本。

所謂“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大致如下:

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戰爭中的太原戰役進入了總攻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1300門大炮開始向太原城垣猛烈轟擊,25萬大軍兵分12路攻入城內,遭到猛烈抵抗,在殲滅閻錫山軍隊13萬餘人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付出4.5萬餘人的巨大傷亡代價,古城太原終於獲得解放。太原一役共持續六個多月,是解放戰爭中曆時最長、參戰人員最多、戰鬥最激烈、傷亡也最為慘重的一場城市攻堅戰之一。

在解放軍對太原發起總攻之際,號稱“山西王”的閻錫山不在太原,而在上海。閻錫山當時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在隆隆炮聲中,時任山西省代省長梁化之(字敦厚)、閻錫山的五妹閻慧卿在太原綏靖公署地下室服毒自盡,衛士柏廣元遵梁化之之命將二人屍體澆汽油焚毀,化作灰燼。除了梁化之、閻慧卿,閻錫山手下的骨幹據稱五百人也“自殺殉職”。這就是所謂“太原五百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