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月下旬,蔣介石曾經在台北官邸接見張學良。1955年蔣介石因寫《蘇俄在中國》一書,因對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經過不了解,請張學良寫出來。張學良奉命寫了20萬字。蔣介石看了之後,歎服張學良的文筆。
張學良在新竹縣井上溫泉住了9年的黑瓦日式平房,在1963年被台風衝毀。隨著台灣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新竹縣政府為了吸引大陸遊客,仿照那幢黑瓦日式平房原貌重新複建,但是擔心原址地勢太低,容易再遭水患,改在附近高處建造。這幢仿建的張學良囚禁所於2008年12月底開放迎客。
頂天立地男兒漢
隨著時光的流逝,張學良已經不再是那麼敏感的政治人物。蔣經國被委任為“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後,負責“管束”張學良的保安處也歸蔣經國管轄。蔣經國對張學良頗為尊重。再說,張學良患眼疾,需要治療,台北的醫療條件比高雄好,於是在1960年,張學良獲準從高雄市西子灣遷往台北,軟禁於幽雅路34號。正因為這樣,如今那裏掛上了“張學良少帥舊居”的牌子。
幽雅路34號的日式黑瓦平房,倒是原物,隻是自1981年改為禪園花園景觀餐廳以來,裏麵的格局完全改變了。我走進這家餐廳,覺得進深太深而顯得幽暗。我在木地板上漫步,發現張學良的幽禁之地,完全商業化了。餐廳中最主要的一間包房,名叫“漢卿廳”,以張學良的字漢卿命名,那裏原本是張學良的主臥室。當年張學良的客廳,如今成為蒙古烤肉的自助餐廳,而當年張學良的觀景陽台,如今成為情侶座餐廳。
在“漢卿廳”的正牆上,掛著莫德惠在1947年拍攝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那張照片,放大到辦公桌的桌麵那麼大。照片兩側,是於右任先生贈給張學良的一對對聯: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張學良的主臥室裏不見大床,代之以一張碩大的10座圓餐桌。這裏專門供應“少帥台灣宴”,所有的菜肴都與張少帥相關。比如冰糖燉豬蹄這道菜名曰“鐵蹄憶軍旅”,因為“少帥喜歡台灣的豬蹄,憶及西安軍旅之日,能以黃豆、冰糖燉豬蹄配飯,就是高級享受了。”而“銀耳養顏羹”則象征著趙四小姐的“美容聖品”,就連玫瑰普洱茶,那“普洱的濃厚餘味象征著少帥的溫和穩重,而玫瑰的香甜則暗藏著趙四小姐的似水柔情”……由於“漢卿廳”裏的“少帥台灣宴”,一次隻能開一桌,所以要品嚐“少帥台灣宴”必須提前三天預訂。這裏的食客以大陸旅遊團居多,尤其是張學良的東北老鄉對他懷有深厚的感情,總希望一睹當年張學良在台北的幽禁之處,希望在“漢卿廳”裏一嚐。
“少帥台灣宴”的菜單是這樣的:
開胃菜“簡樸中的美麗”,用挪威熏鮭佐以台灣生果,不加任何調味,意寓趙四小姐在台的清簡生活;
第二道“曉翅燴白玉”,豆腐為趙四小姐養顏之寶;
第三道“開懷金鳳盞”,取張少帥強龍困淺灘,寄望開懷之義;
第四道“鐵漢蠔煌鮑”,因張少帥喜食華國飯店二樓的港式飲茶和鮑味,食小鮑不招搖,還能解思鄉之愁;
第五道“鐵蹄憶軍旅”,台灣的豬蹄勁而不膩,憶及西安軍旅時日,能以黃豆、冰糖燉豬蹄配著飯吃就是高級享受了;
主食“台灣的最愛”,其實是最為家常的肉臊飯。
禪園裏吸引眾多遊客的是張學良圖片展。那裏原本是一條長長的走廊,餐廳的主人在走廊兩側掛滿張學良的圖片。圖片展示張學良在長期囚禁中的三大愛好,即養蘭花、迷京戲、打國牌(麻將)。
蔣經國常常到幽雅路34號看望張學良。蔣經國指示,對張學良不再“嚴加管束”,而是比較寬鬆,允許張學良的老朋友前去看望,也允許張學良外出看望朋友。這時,張學良乘機向蔣經國提出,幽雅路34號過於僻遠,老朋友們也都年事已高,前來看他甚不方便,能否另遷他處?蔣經國答應了。於是,張學良選中北投複興三路70號,在那裏自己花錢建造了一幢別墅。那裏環境幽靜又離市區不遠,成為張學良在台灣的最後住所。為了慶賀張學良喬遷新居,蔣經國給張學良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家具。隻是那裏至今尚未對外開放。雖說張學良在新居中仍處於被監視的狀態,但是他的“自由度”比過去有所增加。張學良買了一輛二手福特轎車,從此可以開車進城看望老朋友,隻是他的車子後麵總是有“尾巴”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