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日子(1)(2 / 3)

閻慧卿,人稱閻錫山的五妹,準確地說是閻錫山的堂妹。閻錫山的叔父閻書典共有5女,閻慧卿居末,乳名五鮮,人稱“五妹子”或“五姑娘”。閻錫山則叫她“五鮮子”,而她則稱閻錫山為大哥——在別人麵前則稱閻錫山為“老漢”。她對別人轉達“老漢”怎麼說,那就是閻錫山怎麼說。閻慧卿小閻錫山27歲,曾經有過兩次不幸的婚姻。後來閻慧卿來到閻錫山身邊,專門照料閻錫山起居,成為閻錫山心腹。妹籍兄貴,閻慧卿也因此掛名擔任“戰時兒童保育會山西分會”主任、“太原慈惠醫院”院長、“國大代表”等職務。平日閻慧卿服侍閻錫山於左右,如影隨形。由於閻慧卿與閻錫山關係親密,曾經引起閻錫山元配夫人徐竹青的不滿,一度負氣出走。閻錫山這次離開太原時沒有帶“五鮮子”一起走,這原本是表明閻錫山三兩天就會飛回太原,不料“五鮮子”竟然與他永別。

在閻慧卿自盡前夕,由梁化之代筆寫下了《閻慧卿致閻錫山的絕命電》,經“山西省政府秘書長”吳紹之潤色後交機要處拍發給閻錫山。絕命電全文如下:

連日炮聲如雷,震耳欲聾。彈飛似雨,駭魄驚心。屋外煙焰彌漫,一片火海;室內昏黑死寂,萬念俱灰。大勢已去,巷戰不支。徐端赴難,敦厚殉城。軍民千萬,浴血街頭。同仁五百,成仁火中。妹雖女流,死誌已決。目睹玉碎,豈敢瓦全?生既未能挽國家狂瀾於萬一,死後當遵命屍首不與匪共見。臨電依依,不盡所言!今生已矣,一別永訣。來生再見,願非虛幻。妹今發電之刻尚在人間,大哥至閱電之時,已成隔世!前樓火起,後山崩頹。死在眉睫,心轉平安。嗟乎,果上蒼之有召耶?痛哉!抑列祖之矜憫耶?

據說,閻錫山在上海讀到這份絕命電時,淚流滿麵。絕命電中提到的“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成為“太原五百完人”的依據。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為了鼓舞士氣,號召士兵“效忠黨國”,1949年10月30日,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吳延環等36人,在“立法院”院會提議建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當時的“行政院長”便是閻錫山。吳延環等的提案在“立法院”院會獲得通過。但是這“招魂塚”還沒有來得及在大陸動工,以閻錫山為院長的“行政院”便在1949年12月8日從成都遷來台北。

“太原五百完人”皆為閻錫山部下。來到台灣之後,閻錫山極力鼓吹“太原五百完人”“殺身成仁”的故事,以表示他治晉有方。

1950年3月,“行政院”撥款新台幣20萬元,在圓山的日本神社原址,設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1950年8月1日動工,至11月15日落成。

有大陸學者在1988年11月出版的《山西文史資料》第60輯發表《太原五百完人調查報告》。該報告根據台灣方麵發行的《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冊》中的五百人名單逐一進行了調查,報告指出,“太原五百完人”中能最終認定的自殺者最多隻有一百餘人,其中多人是太原綏靖公署特種憲警指揮處的成員,可能害怕中共報複而集體自殺。

在我看來,考證“太原五百完人”的人數究竟是500人還是100多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原五百完人”畢竟反映了當年國共戰爭的慘烈之狀。今日我作為“陸客”能站在台北圓山的“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前,細細拍攝碑文以及各種紀念匾額,意味著“國共不再戰、兩岸共攜手”的今日,是何等的來之不易。

願“太原五百完人塚”不再是仇恨、血淚的象征,而是“兄弟一笑泯恩仇”的紀念碑。從這個意義上講,曆史的教訓值得永遠汲取。

“山西王”名存實亡

參觀台北圓山的“太原五百完人塚”,引起我對“山西王”閻錫山命運、尤其是在台灣最後結局的關注。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閻錫山坐立不安,意識到統治山西的末日即將來臨。當時的閻錫山,決心固守山西,與太原共存亡。閻錫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