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張大帥的幽禁歲月(1)(1 / 3)

台北幽禁處——“禪園”

在台北,如果問幽雅路在哪裏,一百個人裏頭恐怕有九十九個人答不上來。

幽雅路坐落在台北陽明山區,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在大屯山區。大屯山舊名“大遯山”,是由十幾座火山錐所組成。這是一群死火山,其中的最高峰是海拔1,120米的七星峰,另一座半圓似鍾的死火山叫紗帽山,在七星峰之南、紗帽山之東的一座死火山原名草山,因為蔣介石崇拜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由於陽明山最出名,所以人們也就把那一帶稱為陽明山公園。幽雅路就在陽明山前、大屯山的一座火山錐的半山腰上,淹沒在濃密的山林之中。

幽雅路原本是一條山野小道。日本占領台灣之後,看中北投以及附近的溫泉,於是這條山野小道被拓寬,沿著山坡建設了高級賓館和日式住宅。1945年台灣光複之後,這條山間馬路由於“沿途景致清幽雅麗,能撫人躁動之心”,被命名為幽雅路。

短短的幽雅路上,擁有三座台北市的“市定古跡”:其一是幽雅路32號,是創建於大正十年(1921年)的佳山旅館,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日式單棟木造別莊之一;其二是幽雅路21號,是創建於昭和九年(1934年)的吟鬆閣,是台北市目前僅存的一幢日式全木結構旅館;其三是幽雅路上一條名叫杏林巷的小巷,巷裏有多座私家寺院,巷口有日治時期所建的佛教石窟,供奉不動明王。

然而,我去幽雅路的目的,並不是尋訪密林之中的那三座台北市的“市定古跡”,而是直奔34號。在34號大門口,門的上方高懸橫寫的“禪園”兩字,門的下方有一塊牌子上則豎寫著一行字:“張學良少帥舊居”。

我所要尋訪的,正是當年幽禁張學良將軍的處所。這幽雅路之幽,其實應當是幽禁之幽——雖說在囚禁張少帥之前,這裏已經取名幽雅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東北人稱張作霖為“張大帥”。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專列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27歲的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人稱“張少帥”。

張學良在父親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作出“東北易幟”的決定,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從此張學良與蔣介石有了相當親密的關係,張學良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亦即四星上將。

這位四星上將在台灣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走進34號大門,迎麵就是一條向下的石階路。沿著小路向下,在綠樹濃蔭之中,在山坡之上,散落著一組青瓦、磚牆、鋪著木地板的日式建築。這裏是北投地熱穀大屯山凹的製高點,麵對著淡水河口的觀音山。遙望山下,近處是北投的樓房,遠處是台北市區,可謂美景盡收眼底。

“禪園”是1981年才取的名字,並非原名。這座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日式庭院,濃縮著台灣色彩斑駁的曆史。

建成之初,這裏叫“新高飯店”,是日本商人聚會之所。

後來被日本軍方看中,這裏成為“日本軍官俱樂部”。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裏成了日本的自殺式飛機駕駛員“神風特攻隊”的招待所。他們在出征赴死、報效天皇前,來到這裏盡情尋歡作樂,享受人生最後的“幸福”。

台灣光複之後,這裏一度成為台灣官方的招待所。

此後,這裏成為張學良將軍和趙四小姐的囚禁地。

1981年,這裏被改建為禪園花園景觀餐廳,做蒙古烤肉自助餐,直至今日。另外,當年看守張學良將軍的特務們所住的房子,則成了翡翠軒茶坊。尤其是在夜幕降臨之後,這裏成了觀賞台北夜景的好處所。

我走下石階路,首先見到的是翡翠軒茶坊。那幢日式房子在禪園花園景觀餐廳之上,當年特務們住在這裏,便於居高臨下監視張學良將軍的一舉一動。

我走向禪園花園景觀餐廳,那裏才是真正的“張學良少帥舊居”。餐廳門口醒目地掛著一幀“帥哥”與“美女”麵對麵坐在一對藤椅上的照片。那“帥哥”就是張學良,那“美女”就是趙四小姐。照片的說明詞寫道:“1947年,張學良和趙一荻在台灣住所,這是他被押至台灣後莫德惠前來探訪時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