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總統”嚴家淦與馬英九(1)(1 / 3)

“不知名”的“總統”嚴家淦

對大陸民眾來說,曆任台灣“總統”的名字都很熟悉,從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可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之間,還有一位“總統”叫嚴家淦,很多大陸民眾幾乎沒有聽說過此人的名字。不少人以為,在蔣介石去世之後,長子蔣經國直接繼位,出任“總統”。

其實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病逝時,“副總統”是嚴家淦。當天,嚴家淦就由副轉正,成為“總統”。直至1978年5月20日,嚴家淦卸任“總統”,由蔣經國擔任。此外,嚴家淦從1966年5月20日起就成為蔣介石的副手,當了9年的“副總統”。在台灣,嚴家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大陸則是“不知名”的台灣“總統”。

我在2011年秋日去尋訪嚴家淦台北故居。應當說,尋找嚴家淦故居很方便。我乘捷運到小南門,在出口處的牌子上就看到標明“嚴家淦故居”字樣。出了門,一拐彎,來到重慶南路二段與愛國西路交叉口,一個很大的院子,四周用高牆緊緊圍住,這裏就是嚴家淦故居。嚴家淦雖然已經在1993年去世,他的親屬也早就搬離了這裏,但迄今仍有警衛看守這幢空宅。

院子大門似乎是用不鏽鋼板做的,反射著明亮的銀白色金屬光澤。

大門兩側是方形石柱。在左右石柱旁又各有一扇不鏽鋼板小門。門前,兩棵巨樹一左一右如同撐開的巨傘,把門前上百平方米的空地都納入濃蔭之中。左側門柱上,釘著門牌:“重慶南路二段4號”。

嚴家淦於1946年遷入此院,直至1993年去世,在這裏住了47年——嚴家淦活了88歲,他的後半輩子都是在這幢官邸裏度過的。

嚴家淦故居的前身,是日本株式會社台灣銀行“頭取”的官邸。所謂“頭取”,在日語中也就是董事長。日本大正四年,亦即1915年,日本株式會社台灣銀行為他們的“頭取”建造這幢別墅式住宅。在當時,日本人在台灣通常是蓋日式木質別墅,後來於右任、張學良、何應欽、白崇禧、梁實秋來台灣後所住的都是日本人遺留下來的那樣日式木質別墅,閻錫山來台灣之初住的也是日式木質別墅。可是日本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所建造的,卻是白色的三層英國維多利亞式樓房。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1837年至1901年),是強大的“日不落王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生活富裕,房屋精雕細刻,格外華麗,有著尖尖的屋頂、窗戶伸出了房屋的牆壁、屋外有欄杆圍繞的走廊和陽台,而且有屋頂覆蓋,屋頂還建有一座尖塔。那一時期的房屋樣式被稱為“維多利亞式”。我不僅在英國看到很多維多利亞式房屋,而且由於當時英國具有世界影響,所以我在美國舊金山、在加拿大溫哥華、在澳大利亞悉尼以及在我所居住的上海,都見到許多維多利亞式房屋。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努力向西方學習,在日本也建起維多利亞式房屋,所以在台北也為株式會社台灣銀行的“頭取”建造這樣的“洋樓”。

在1920年,日本人又在那幢維多利亞式三層樓房東側,加蓋了一幢日式木造房舍,供傭人、雜役、警衛們居住。在這兩幢房屋四周,則修建了日式庭院,安置日式石燈。另外還建了一個網球場。由此可見當時株式會社台灣銀行“頭取”的官邸是相當豪華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這座院子就被國民黨當局的台灣銀行所接收,成為台灣銀行的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