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癡呆的台灣人,他們跟著統派媒體呼喚,好像台灣若不是有“蔣總統”,台灣就沒有今天的繁榮進步;又有一些狡詐的台灣人,他們在國民黨時代,吃到了一些甜頭,嚐到了一些利潤,就歌頌蔣經國為民族英雄領袖,這種台灣人是徹底的奴才相。
蔣家對台灣所造成的最大傷害是:把台灣社會變成為不知“禮義廉恥”的社會,君不見,目前各級學校,一進校門口,就會看到“禮義廉恥”這四個大字高懸在牆壁上,有些又附加一個“民主救星”蔣介石的銅像立在底下。
這些場景在世界各地是找不到的,哪有教訓人家禮義廉恥的,自己是不禮、不義、不廉、不恥的?台灣的學生在國民黨這種教育下,耳濡目染後,終於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
我們必須徹底掃除蔣家的陰霾,將蔣家的餘孽全部從台灣撤離,包括還躺在慈湖、頭寮的那兩具屍骨,還有各級學校裏的蔣介石銅像。
政治性領袖塑像,是權力的象征,同時也緊緊依附於權力。我在蘇聯解體十年之後來到莫斯科,見到眾多的列寧塑像、斯大林塑像“下崗”後集中在莫斯科河畔的一個小公園,那裏成了“雕塑公園”。在台灣,隨著政權的更迭,蔣介石的銅像同樣紛紛“下崗”。大溪鎮長曾榮鑒以蔣介石陵寢所在地的名義“收容”這些“下崗”的蔣介石銅像,當然是“免費收購”。大溪鎮的蔣介石銅像園區,被人笑稱為“蔣介石落難銅像收容所”!
大溪鎮從2000年2月“收容”了第一座“下崗”的蔣介石銅像起,蔣介石銅像越來越多,這裏的蔣介石銅像園區的規模正在日益擴大。正因為這樣,大溪鎮長曾榮鑒已經看中台灣“國防部”在大溪的四公頃土地,申請“免租”使用,以求安置那麼多“下崗”的蔣介石銅像。
大溪鎮長曾榮鑒稱,建立蔣介石銅像園區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大溪的旅遊業。他說,石門水庫過去是大溪最主要的觀光景點,但是如今每年到兩蔣陵寢的觀光客達160萬人次,遠遠超過了石門水庫。建立蔣介石銅像園區,將會吸引更多的遊客。
除了桃園縣大溪鎮把目光投向“下崗”的蔣介石銅像外,台灣中和市的南山中學也發起“尋找蔣介石銅像”活動。該校把一尊高兩米的蔣介石長袍銅像以及各界捐贈的大小蔣介石銅像十來座矗立於校園,取名為“介壽園”。
台灣趣事多。在高雄縣林園鄉,拆除蔣介石銅像居然引發了爭議。
民進黨籍代表李文通提出,應該把豎立在鄉公所前路口的蔣介石銅像拆除,以求增加停車位。
然而,鄉代會主席劉清祥卻表示,鄉公所前是林園北路與忠孝西路的叉路,呈Y字型,常發生交通事故,這才在該處豎立蔣介石銅像。因此不宜把蔣介石銅像拆除,況且銅像既未妨害交通,拆後也不見得會增加多少停車位,甚至將淪為攤販聚集地。
劉清祥的意見獲得代表們認同,李文通的提案未獲通過。這樣,那裏的蔣介石銅像至今尚在“值班”,未曾“落難”。
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去蔣化”之風越刮越厲害,蔣介石銅像不斷被拆除。其中的“高峰”要算是2007年3月14日,奉市長陳菊之命,高雄市政府派人連夜拆除高雄文化中心的巨大的蔣介石銅像,用電鋸將銅像大卸八塊,身首異位,讓一些跟著蔣介石從大陸來台的“老榮民”(國民黨退休老兵),當場哭得泣不成聲。
然而,說來也怪,從那以後,拆除蔣介石銅像之風戛然而止。內中的原因是在2007年3月底,亦即拆除高雄文化中心蔣介石銅像之後半個月,高雄市長陳菊中風,住院住了一個多月,起初連走路都有困難,直到現在都還有若幹後遺症。台灣民眾指斥陳菊,是因為把蔣介石銅像大卸八塊,遭到報應。雖然高雄市政府極力辯解,稱陳菊中風與拆除蔣介石銅像無關,但是從此綠營無人再敢拆了。
後來,從綠營傳出“訊息”:今後不拆蔣介石銅像了,為的是要讓後代看到“那個壞人長什麼樣子”!
2010年2月,我來到澎湖、金門,發覺那裏的蔣介石銅像倒是一座也未曾遭到拆除,可能是那裏的藍營勢力強大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