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在頭寮訪“經國先生”(3)(2 / 3)

曾經有著“蔣介石銅像雕塑家”之稱的謝棟梁先生,不久前在接受香港鳳凰電視台的采訪時回憶說,自己當年雕塑了那麼多的蔣介石銅像,這在“當時根本無從選擇!”

謝棟梁1971年從台灣藝術學院雕塑科畢業,當了三年兵後開始創作生涯。然而,他最初的雕塑作品,一件也賣不出去,無法維持生計。他的一位同學告訴他雕塑界的“行情”:眼下最為炙手可熱的是雕塑蔣介石銅像,何不去湊此“熱鬧”?

當時,正值蔣介石去世,在蔣經國政府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掀起一股蔣介石銅像熱,台灣的雕塑家們幾乎都卷入了雕塑蔣介石銅像的“熱潮”。

謝棟梁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雕塑蔣介石銅像的“熱潮”。不過,當他進入“角色”,這才發現,雕塑蔣介石銅像也非易事。

首先,台灣當局製訂了《“總統”蔣公銅像製作辦法》,厚厚的一大本,對於雕塑蔣介石銅像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比如,半身銅像隻能做到三個扣子,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如果不按照這些規定雕塑,那就無法通過“審查”關。

其次,謝棟梁當年在成功嶺當兵的時候,蔣介石以“三軍總司令”名義前來閱兵,曾遠遠地看過蔣介石,僅此一麵之緣。謝棟梁隻能從大量的蔣介石不同角度的照片中,構思如何雕塑蔣介石形象。

再次,正因為台灣眾多的雕塑家都卷入這一“熱潮”,因此每個單位征選銅像,至少都有上百件作品角逐,想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

謝棟梁全身心投入蔣介石銅像的創作,悟出用“威而不嚴”這四個字來作為自己雕塑蔣介石像的特點。

在激烈的競爭中,謝棟梁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說:“我跟坐姿銅像特別無緣,不過立姿和騎馬銅像就是我的強項,因為評審對我所塑的蔣介石表情,特別滿意。”

謝棟梁創作的蔣介石立姿和騎馬銅像屢屢被采用。在那時候,他每年創作的蔣介石銅像超過30尊,贏得了“蔣介石銅像雕塑家”之稱——也就是雕塑蔣介石銅像的“專業戶”。

就這樣,謝棟梁“靠著蔣介石養一家五口”,而且買下很大的房子。

他說,雕塑家需要很大的房子,不是為了住人,而是為了安放自己眾多的雕塑作品。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蔣經國的去世,隨著台灣實行“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兩蔣”的影響江河日下,蔣介石銅像從沸點跌到冰點。尤其是國民黨失去政權之後,民進黨上台,屢屢發生蔣介石銅像被塗上黑漆、推倒以至鋸下腦袋的事件。當年的《總統蔣公銅像製作辦法》中關於如何維護蔣介石銅像的種種規定,成了一張廢紙。原本規定如果公然毀損蔣介石銅像,將以“叛國罪”起訴,而如今早已經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

2002年,台灣當局宣布,政府機關和學校禮堂不再懸掛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的遺照,隻保留國父孫中山的遺照和現任元首照片。這是台灣官方“去蔣化”的最明顯訊號。

兩蔣的遺照可以不掛了,兩蔣的銅像當然也在去除之列。兩蔣之中,蔣經國的銅像極少,所以重點去除的是遍及台灣各個角落的蔣介石銅像。

台灣有人呼籲:“蔣介石銅像乃曆史毒瘤,民主自由的最大諷刺,必須徹底鏟除!”

台灣還有人指出:“蔣介石的銅像在台灣到處林立,使台灣人民聯想起許多令人痛心的事件,包括2·28事件,近四十年戒嚴統治,一黨專製,萬年國會,被臨時條款凍結的憲法……”蔣介石自稱是追隨耶穌的基督徒,然而他生前縱容官員到處樹立自己的銅像,個人偶像崇拜,顯然已違背聖經的教訓,即十誡中第二誡: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我們決心為大量拆除政治銅像的運動出力,使台灣人民早日走出政治銅像的陰影。”

“蔣家若清,台灣就興!”

一篇“清蔣”文章,尖銳地抨擊道:

台灣何其不幸,被蔣家肆虐了半個世紀,還走不出蔣家的陰影。

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除了“白色恐怖”造成無數家庭的妻離子散,便是對台灣的亂墾亂建,造成“土石流”遺禍萬年。若不是蔣家殖民台灣,帶來好幾百萬“軍民同胞”在台灣作威作福,一下說要“反攻大陸”,一下說要“統一中國”,害得台灣人被騙得團團轉。台灣這個“美麗之島”,也不會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