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蔣介石與蔣經國(3)(1 / 3)

這次,我們四人住的是大套間,麵積達160平方米。涵碧樓的經營理念是:客房的套數寧可少些,但是麵積要大,要有一種舒適感。他們說,要讓客人來到這裏,不僅欣賞湖光山色,而且在這頂級的旅館裏,得到極致的享受。

步入客房,不論是客廳還是臥室,都鋪著寬幅的深褐色從印尼進口的原木地板。客廳的門外,是寬大的陽台。陽台之側,是大片芳草與成叢的鮮花。

確實,對於我這樣起碼住過幾百家旅館的人來說,涵碧樓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涵碧樓定位於高檔消費,走的是高價休閑酒店路線,盡管房價近乎天價,但是客人們還是不斷慕名而來。涵碧樓的客人,多半是外國旅客。特別是日本旅客,由於離台灣近,喜歡來此作“三天兩夜遊”。

他們飛抵台北中正機場之後,被旅行社的專車直送涵碧樓,住了兩夜之後,又直接送回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直飛日本。這些日本客人來台灣,就是為了在涵碧樓休閑,而且很多人是“回頭客”,住了一回涵碧樓,仍舊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到這裏。

涵碧樓實行會員製,一張會員卡價格高達220萬元新台幣,雖然價高,但是房價給予優惠,專供那些喜歡多次來此休閑或者在此長住的客人。涵碧樓還推出公司會員卡,每張售價達550萬元新台幣。盡管價格不菲,涵碧樓卻嚴格把關,並非有錢就能買到會員卡。會員名單對外是嚴格保密的,據說名單上都是“董”或“總”字輩人物。一些“形象不良”的富商被涵碧樓拒於會員之外。所謂“形象不良”是指有嫖、賭、吸毒惡習者。

事實證明,涵碧樓的“寧要少些,但要好些”、“以質取勝”而不是“以量取勝”的經營理念是正確的。按照涵碧樓現有的麵積,完全可以分隔成三四百間客房,變成人聲嘈雜的所在,變成中低檔的旅館,那就完全喪失涵碧樓的特色,而且收益未必有現在這麼高。

涵碧樓的設計師曾說,要讓涵碧樓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美感。從涵碧樓望出去,日月潭波光粼粼,遠處正對青龍山以及山頂上的慈恩塔。

坐樓觀水,寧靜致遠。身在樓中,心在水中。

我最欣賞的是涵碧樓前的一塊碩大無比的鏡子般的遊泳池。

設計師運用了與“水廊”一樣的手法,讓遊泳池的水麵與池壩持平,形成一個水的“直角”。這個“直角”輪廓鮮明,使得整個遊泳池看上去像一麵大大的鏡子。

一架像吸塵器似的機器人,正在遊泳池底沿著一級級台階逐級橫移,自動清除水底垃圾。

湖光山色倒映在遊泳池那鏡子般的水麵上,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設計師別出心裁的匠心,真令人歎服。

在涵碧樓的外牆上,嵌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台灣詩人李學樵所寫的日治昭和時期的涵碧美景《涵碧夜光——詩詠涵碧樓》:

涵碧遠夫青複青,

樓台歌舞夜光騰,

不知雲路梯山近,

首望翻身捷足登。

李學樵是台灣詩人,也是台灣畫家。他對日月潭傾注了無限的愛戀。李學樵的另一首詩《潭水九曲》,用日月潭的雲、煙、水、鳥,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淺深萬丈白雲封,

屈曲岩岩疊九重。

煙水迷離飛鶩落,

鷗群聚集遠來峰。

蔣介石的題字,引起我對涵碧樓曆史的濃厚興趣。因為這首詩表明,早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就已經有涵碧樓了。

為了探究涵碧樓的曆史,我前往日月潭旅遊局采訪。

日月潭旅遊局熱情地接待了我,拿出涵碧樓的曆史照片讓我翻拍。他們介紹說,在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為了建造日月潭水電站,在現今涵碧樓半島最高處修建了一座以當地木料、竹材為梁、牆,而以茅草覆頂的日式木屋,作為水電站施工人員的招待所。

1901年,日本人伊藤在日月潭邊興建了用檜木建造的一幢在當時算是豪宅的二層樓房,取名為“涵碧樓”,成為最早的涵碧樓。

後來,涵碧樓又幾經改建,益發漂亮。大正十二年(1923年)日本東宮太子(後登基成為日本裕仁天皇)遊台灣。為了迎接東宮太子來日月潭,涵碧樓特地擴建了八間貴賓室。東宮太子下榻於涵碧樓,日本報紙和台灣報紙都刊登了他在涵碧樓的新聞和照片,從此涵碧樓名聲大振,成為台灣的曆史名樓。

於是,諸多達官富賈遊日月潭,慕名下榻涵碧樓。

此後,在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時,為了迎接前來參加開幕典禮的日本東宮太子之兄梨本宮,涵碧樓再度進行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