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蔣介石與蔣經國(2)(1 / 3)

蔣介石晚年在士林官邸過著安定、有規律的生活。他每天清早起床,盥洗完畢,必定要做20分鍾的柔體體操,然後唱聖詩。

接著,他回書房靜坐祈禱,記昨天日記,看今日早報。上午9時早餐。他的公務一般都在白天處理。蔣介石不熬夜,晚上9時,蔣介石準時就寢。

蔣介石病重時,為了便於治療,二樓麵積較大的起居室改成了臥室,蔣介石最後就病逝在那裏。

從正房的後門出來,我漫步在內花園。抬頭望去,正房處於草坪、綠樹的包圍之中。正房的外牆刷成深綠色,為的是不醒目,不暴露。

內花園裏有中式亭台,有小湖,有噴泉,別有一番風情。

內花園後方的小山內部,有一個山洞,是台灣戰時作戰指揮中心。從正房有地道通往這個指揮中心,以便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蔣介石可以就近進入指揮中心。不過這個通道以及山洞在蔣介石去世後就廢棄不用了。

士林官邸內有一座教堂,叫凱歌堂。蔣介石和宋美齡每周到這個教堂做禮拜。教堂沒有常見的排椅,而是安放了60張太師椅,以便坐得更舒服些。蔣介石去世之後,1987年8月19日,蔣介石之孫蔣孝剛與王倚惠小姐就在凱歌堂舉行結婚儀式。

士林官邸是蔣介石在台灣的長年住所。除此之外,很會享受生活的蔣介石在台灣還有10處行館。這些行館,幾乎都在風景優美之處。

蔣介石的“陽明書屋”

我在2010年3月上旬又上陽明山。第三次去陽明山,為的是探秘蔣介石在台灣的最後行宮——陽明書屋。

陽明書屋不大為人所知,普通民眾會以為是一個賣書或者讀書的地方。

其實,這名字是後來才起的。當年蔣介石住在那裏的時候,為了遮人耳目,叫“中興賓館”、“中興招待所”,外人誤以為那裏是一家賓館。蔣介石去世之後,中興賓館一度空關。後來,考慮到這裏比較安全,1979年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遷此辦公,國民黨中央的黨史資料以及“總統府”機要室掌管的“大溪檔案”也都集中在中興賓館的地下室裏,從此對外改稱“陽明書屋”。不論是當年的中興賓館以及後來的陽明書屋,出於保密,都鮮為人知,就連那條中興路,當年由於蔣介石住在那裏,屬於軍事禁區,所以也鮮為人知。

中興路其實是通往山上的一條公路,沿途沒有住戶。不過,這條路上沒有公共汽車,倘若我不是乘私家車來,那就得在離得最近的公共汽車站下車之後,向上步行將近半小時,才能到達陽明書屋。

參觀陽明書屋大都是旅遊團,采取“團進團出”,由陽明書屋派出導覽員帶領參觀。我和妻加上司機張先生,三人算是“散客”,陽明書屋的遊客服務站非常負責,派出誌工陳先生擔任我們這三人的導覽員。由於人少,我在參觀過程中得以隨時請教陳先生,獲益多多。

進入陽明書屋之後,迎麵就是一條寬敞的柏油馬路,路的兩側樹木蔥鬱,碧草如茵,看上去像一座公園。在馬路的拐彎處,有一大片柏油鋪成的平地,如同停車場,陳先生告訴我,那是應急用的直升飛機停機坪。如果中興賓館遭到意外的襲擊,或者蔣介石突然患急症,就用直升飛機接他去安全地帶或者醫院。

中興賓館掩映在高大的樹木叢中。陳先生指著主樓和周邊的副樓說,所有的外牆一律綠色,為的是不顯眼。馬路邊上有綠色的崗亭。陳先生說,那是明哨。他領著我來到馬路邊,一處看似小山坡、上麵長滿灌木、與地麵齊平處有一個洞,仿佛是排水溝的出口。他告訴我,其實這裏是暗堡,那小山坡是偽裝的碉堡,那“排水溝的出口”就是了望孔,哨兵在這裏監視所有進出中興賓館的車輛和人員。

中興賓館就建在草山行館的上方。是請台灣著名設計師黃寶瑜為蔣介石“量身定做”的。黃寶瑜曾經設計過台北圓山飯店,頗受蔣介石讚許。據說,建築圖紙經過蔣介石親自多次修改。

中興賓館自1969年三四月間動工,一年後的1970年5月9日竣工,總麵積15公頃,賓館麵積近4000平方米。蔣介石於1970年夏入住中興賓館,作為夏日的居所以及接見中外賓客之用。

為了便於蔣介石車隊進出中興賓館,陽明後山修建了新的高等級公路,叫“中興路”,又稱“總統路”。

中興賓館的副樓,看上去像大學裏的宿舍樓。那裏有蔣介石的侍從室、通訊班、營房、車庫、參謀及警務人員辦公、住宿的房舍。

中興賓館主樓朝南。從外麵看過去,這座灰綠色的大樓顯得很樸素,一點也不張揚。在主樓大門對麵的映壁中心,是“千秋萬歲”四個紅色篆字,四周圍著五隻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