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中興賓館隻住了三個暑季,由於身體每況愈下,到了1972年7月底心髒病發作,8月初不得不住進石牌榮總醫院,從此再也沒有來到中興賓館。
於是,有風水師稱,那是胡宗南在作祟。也有人說,這是因為中興賓館麵對七星山,而蔣介石隻是五星上將,“七星克五星”,所以流年不利。還有風水師稱,中興賓館正對淡水河和基隆河,形似彎弓射箭,弓箭所指,正是蔣介石所住的中興賓館。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那天,風雨飄搖中蔣介石病逝,中興賓館也就成了蔣介石最後的行館。
蔣介石去世之後,中興賓館空置著,後來改為收藏“兩蔣檔案”,即原本存放於南投草屯“荔園”的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以及存放於大溪的“總統府”機要室檔案(即“大溪檔案”)。蔣介石從北伐到去世所留下的函稿、電文、日記、信件、書籍、地圖、影像資料及文物,還有蔣經國的有關檔案,都存放在這裏。從此這裏改稱“陽明書屋”。後來,考慮到台灣政局動蕩,蔣介石後人決定把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送往美國,存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
日月潭的蔣介石行宮
涵碧半島在日月潭西北方,向湖中延伸,呈三角型。對麵東南方是沙巴蘭半島,長條狀伸入湖中。這兩個半島把將日月潭分隔成日潭與月潭。
在兩個半島之間、日月潭的中心,則是拉魯島。
綠樹掩映之中,涵碧半島山坡上出現一幢漂亮的七層大樓,那就是涵碧樓。半島就是以這幢大樓命名的。
“涵”,浸泡之意。“涵碧樓”,也就是沉浸在一片碧波之中的樓房。用涵碧樓命名日月潭畔的這幢波光瀲灩的美宅,妥切而傳神。
記得,2003年初在出發前,長媳從台灣來到上海,說起到台灣的行動計劃,第一個就提到前往涵碧樓。當時,我並不知道涵碧樓,但是從長媳的介紹中,意識到這是日月潭畔非同尋常的所在。
朋友年先生告訴我,這裏的涵碧樓原本是戒備森嚴的禁區。雖然他土生土長在這裏,過去也無法到涵碧樓,因為涵碧樓是蔣介石的行館,四周布滿警衛。蔣介石是很會享受的,他選擇了台灣頂尖的佳景勝地日月潭,又在日月潭選擇了頂尖的伸進湖中的涵碧半島,建造“總統”行館。
斯人已經遠去。如今的涵碧樓,不再是鐵腕人物獨霸的禁區,而是比五星級賓館更豪華的“六星級”飯店,甚至有人稱之為“七星級”飯店。
雖然這裏的客房價格平均是每天13000元新台幣,相當於人民幣2800多元,是附近旅館價格的五倍以上,創台灣觀光酒店房價的最高紀錄。最貴的總統套房,一晚的房價為52000元新台幣。我的長子、長媳還是一定要安排我們在這裏住,事先預訂了套間。他們說,住涵碧樓盡管貴,但是“貴得有理”,值!
今日涵碧樓,已經不是當年的蔣介石行館。在1999年“9·21”地震中,舊的涵碧樓受到嚴重損害,推倒之後,耗資18億元新台幣、曆時一年半進行重建。
2001年3月3日,新建的涵碧樓落成,台灣諸多政要出席了開幕典禮。
開幕之際,涵碧樓打出一幅標題為“我將再起”的蔣介石巨幅宣傳照,喚起民眾對涵碧樓當年曾經是蔣介石行館的塵封多年的記憶。
新的涵碧樓是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Kerry Hi設計,氣勢不凡。
涵碧樓是日月潭畔的明珠。我來到位於山坡之上的涵碧樓,第一印象就是用粗厚的褐色木柵,組成方形門廳,顯得別具一格。一進門,迎麵就是一條長長的“水廊”——那是淺淺的底部鋪了黑色大理石的長廊水池,水麵與地麵持平,看上去明淨似鏡,我真佩服設計師別具匠心的構思。
涵碧樓的總經理曾說,他希望從客人踏進飯店的那一剎那起,就處於“時時感受無微不至的服務,處處發現別有洞天的驚豔”的情境中,客人的情緒始終處於一種喜悅與興奮狀態之中。
大樓內的長廊,線條簡潔,而深咖啡色方木柱又顯得古樸。就連底樓一條通往日月潭的短廊,兩側擺設著古色古香的圓瓶,也令人賞心悅目。
七層大樓麵對煙波浩渺的日月潭。整幢大樓隻有九十六個房間,其中有一部分是套間,所以實際上隻有七十套客房而已。每個房間的麵積是二十四坪,也就是八十平方米。另外,還有七幢獨棟別墅,每棟麵積120坪,也就是近400平方米。別墅四周不僅有獨立的花園,而且有單獨的遊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