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的“草山官邸”
大約由於我寫過60多萬字的紀實長篇《毛澤東與蔣介石》,到了台灣,我頭件事便是追尋著蔣介石在台灣的蹤跡……
從陽明山公園第一停車場一條小路下去,大約50米左右,一座帶有門洞的日本和西方混合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那便是草山行館。
草山行館是蔣介石來到台灣之後的第一個住所。台灣民眾習慣稱之為“草山官邸”或者“草山老官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國民黨政府在台北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澎湖回歸中國,從此台灣處於蔣介石政府統治之下。
1949年,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蔣介石集結殘餘部隊於四川。9月19日,毛澤東發出進軍西南的命令,指出西南重心是四川。劉伯承、鄧小平、賀龍大軍進軍四川,逼近重慶。蔣介石坐鎮重慶指揮,命胡宗南以800輛卡車運其第1軍到重慶。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取重慶,直到這時蔣介石才從重慶飛往成都。
來到成都之後,蔣介石眼看形勢越來越不妙。12月7日,終於在成都發出了這樣的電報:
命令政府遷設台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作戰。
此令 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七日
2011年10月24日筆者在台北采訪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據他回憶,當時成都也處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重圍之中。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乘坐中美號專機,從成都的鳳凰山機場起飛,飛往台北。從此蔣介石永遠離開了中國大陸。也就在這一天,郝柏村隨顧祝同飛離成都,但是沒有飛往台北,而是飛往海南島的海口,因為顧祝同作為參謀總長,仍擔負蔣介石在大陸的殘餘部隊的指揮任務。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下成都。
蔣介石到達台北之後,就住在陽明山的草山行館。
陽明山原名草山。草山是一個統稱,包括七星山、大屯山、紗帽山等山區,由於那裏多茅草,所以得名草山。蔣介石向來很講究住所的環境,總是挑選風景優美之處。蔣介石看中草山行館,以為陽明山頗有廬山之美。
草山行館建於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原本是台糖株式會社為接待日本皇太子裕仁(也就是後來的裕仁天皇)1923年來台視察而修建的溫泉別墅。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並未在這裏居住,這裏成了台糖株式會社的高級招待所。草山行館占地共4275平方米,其中主建築為584平方米。
入住草山行館的蔣介石,於1950年3月1日宣布在台灣繼續行使“總統”職權。於是草山行館成了蔣介石來到台灣之後的首座“總統”官邸。
從1950年起,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據說,蔣介石不喜歡“草山”這名字,因為“草山”很容易令人產生“草寇”、“落草”之類聯想,特別是當時蔣介石剛從中國大陸敗退台灣,這個“草”字更加令蔣介石不快,於是決定改名“陽明山”。於是,“草山行館”、“草山官邸”也就隨之改稱為“陽明山行館”、“陽明山官邸”。隻是人們往往先入為主,還是叫慣了“草山行館”、“草山官邸”。
蔣介石向來崇敬王陽明,所以用王陽明的名字命名。我在陽明山上,見到高高矗立著王陽明的塑像。
王陽明的本名叫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的哲學家、教育家。曾築室於紹興陽明洞中,後又創辦陽明書院,被稱為“陽明先生”。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是明代狀元,曾任禮部左侍郎。王守仁28歲中進士,先後授刑部和兵部主事。後來在官場遭貶,失意之後鑽研哲學。他提倡“心學”,認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離開了心就談不上理,心之本為性,性即天理。天理的靈覺為知,知也就是心之本體。因而心、性、理、知為一。心之本體,即可達到天地萬物如一的最高境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提出“知行並進”、“知行合一”,形成“王陽明學派”。
在蔣介石時代,陽明山還成為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的所在。
1950年3月31日,蔣介石從陽明山上的草山行館,遷往陽明山下的士林官邸,而草山行館成了蔣介石的夏宮,曰“夏季避暑行宮”。蔣介石當年坐鎮南京的時候,夏日總是上廬山避暑,把廬山稱為“夏都”。到了台灣之後,蔣介石把陽明山作為“夏宮”。
蔣介石不喜歡空調,也不愛用電扇,所以夏日便住高山上。他在每年端午節上山,在草山行館居住,到中秋節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