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華爾街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3(1 / 3)

巴菲特就從不做這樣的蠢事。他對美國運通的投資就足以體現他的這種投資風格。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巴菲特開始以其作為進行投資的對象。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運通曾爆發過著名的沙拉油醜聞案。事件起於當時運通公司證明它庫存了大批沙拉油,但事實上沒有沙拉油,它很快就負債數百萬美元,股價猛跌了一半多。最善於瞄準問題股的巴菲特立即乘虛而入,以1300萬美元購入該公司5%的股票。至20世紀90年代,伯克夏已擁有該公司10%的股份,總成本在14億美元左右。

美國運通的業務共分3個部分:一是旅遊及相關服務,就是從事美國運通卡和美國運通旅行支票,此業務占運通營業額的72%;二是運通財務谘詢,包括財務規劃、保險和投資產品,占公司營業額的22%。美國運通的財務谘詢專家超過3600位,負責的資產達到1060億美元,這個子公司因此成為美國最大的基金經理人之一;三是美國運通銀行,它隻占該公司營業額的5%,卻是分布在全世界37個國家共78個營業場所的服務網的中心樞紐。

巴菲特一貫的觀點,也是鑒別公司決策管理層是否負責任的方法就是,當一個公司所產生的多餘現金大於營運所需時,將如何處置這筆資金。為此,巴菲特把經營管理者分為兩類,一是對股東權益負責的,他將用資本餘額增加股利分配或回購股本;二是盲從法人機構,花掉現金用來擴展其企業領地。巴菲特欣賞前者,而認為後者是很不幸的。美國運通1992年前的前任總經理詹姆斯·羅賓遜就是盲從法人機構,用多餘現金收購同行業,結果在收購希爾遜—李曼公司時遇到了很大挫折。希爾遜—李曼公司不但沒給以美國運通回報,還要靠運通不斷注入資金才能維持營運。整體算下來,美國運通已投入希爾遜之中達40億美元。詹姆斯·羅賓遜為此求助巴菲特,伯克夏購買了3億美元的特別股,但直到運通公司變得理性時,巴菲特才成為普通股的股東。

1992年,哈維·戈勒繼任總經理,他十分強調美國專利權和品牌價值。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化旅遊相關服務部門的品牌意識,重整希爾遜—李曼的資金結構,以便拋售。前後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哈維·戈勒清算了美國運通的不良資產,恢複了公司的獲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報酬率。1992年,哈維·戈勒出售美國第一數據企業,使美國運通淨賺了10億美元以上;1993年,又將其資金管理部門——波士頓公司以15億美元出售給美倫銀行;不久,希爾遜—李曼公司也分割成兩部分,賣掉了希爾遜公司零售業務賬戶,而李曼兄弟公司,在哈維·戈勒投入10億美元以後,免稅分配給了美國運通的股東。

1994年,旅遊相關服務部門成為公司最有利潤的部門,公司也誓言將美國運通卡建立為“世界上最有威信的服務品牌”,重視“美國運通”的無形資產,連IDS也改名為美國運通財務谘詢。哈維·戈勒定下了美國運通公司的財務目標就是:每股盈餘要求每年成長12%~15%,股東權益報酬率達到18%~20%。1994年9月,美國運通發布一項聲明:宣布董事會授權管理階層買回2000萬股普通股。

巴菲特密切關注著美國運通的變化,早在夏天,他先將伯克夏持有的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並開始收購更多的普通股。到年底,伯克夏已擁有了美國運通的2700萬股,平均價為25美元每股。1995年春,美國運通又宣布回購流通在外的股票4000萬股,此舉高達流通在外總股數的8%。巴菲特也采取相應的行動,於1995年2月,又增持了該股2000萬股,使伯克夏取得了近10%的美國運通的股權。

按保守的方法估計一下美國運通的成長率,大致可以這樣看,1993年,通過出售子公司,至1994年底,該公司的盈餘為14億美元,哈維·戈勒確定公司的成長目標為12%~15%,假設未來10年能持續成長10%,第11年以後隻剩5%的成長率,這肯定低於管理階層自己的預估,再以10%來折現盈餘,那麼美國運通的實質價值為434億美元,每股為78美元。按此計算,巴菲特是以美國運通實質價值的70%買入該公司,具有較大安全邊際,這說明他投資並長期持有美國運通是正確的。

8.富有奇效的投資準則

巴菲特說“習慣就是力量。”

有許多巴菲特迷總希望能從巴菲特身上尋找致富秘經。2006年,中國步步高總裁段永平以62萬美金競得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看來他真的是“餓”了。比爾·蓋茨坦言,“基本上我也是一個巴菲特迷”。這個讓微軟總裁,乃至整個世界都為之著迷的,被譽為“投資之神”的人,他的投資理念到底是什麼呢?下麵我們來看看巴菲特的八大非常投資理念。

1.找出傑出的公司

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這個原則是基於這樣一個常識:一個管理者經營有方、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體現在股價上。

所以投資者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

把這條原則用於商業投資上麵,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像大部分人買股票一樣,抓著一切可能的市場機會,而是耐心、細致地尋找出自己最傑出的市場機會,然後苦心經營。抓住每一個機會都需要付出代價,就像買了一種股票之後你就沒有足夠的錢去買其他股票一樣。隻不過有一些大的機會才是值得你投資的。

2.巴菲特的第二個原則是“少就是多”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他認為隻要有3家公司的股票就夠了。他的理由同樣是基於一個常識:買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購入一些你對之一無所知的企業。

通常你對企業的了解越多,你對一家企業的關注越深,你的風險越低,收益就越好。應用到商業投資上,就是要集中和專注於少數幾個自己認為最優勢的領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風險。實際上,我們看到許多企業依靠專注取得第一桶金之後,又把這些掙到的錢浪費在多元化的領域,最後又回到了起點。

3.巴菲特的第三個原則是“押大賭注於高概率事件上”

當你堅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機會時,惟一正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這也同樣基於一個常識:當一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時,你投入越多,回報越大。

相信優秀的企業家都具備這樣的素質,就是看準了方向之後,會集中自己的力量取得突破,而不是照常人的思維分散自己的資源以求保險。做企業家是要有知而後行的膽量的。

4.“穩中求勝”,這是巴菲特投資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準則

巴菲特這樣告誡投資者:“選擇少數幾種可以長期產生高於平均效益的股票,並將你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求勝。”這也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

我們看到一些企業都是選擇了一些有前景的領域,集中資源、長期堅持不懈經營的結果。管理其實很簡單,就像巴菲特對待投資一樣。

5.簡單、傳統、容易

在別人的眼裏,股市是個風險之地,但在巴菲特看來,股市沒有風險,“我很重視確定性,如果你這樣做了,風險因素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股市並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巴菲特還說,“投資的決定可用6個字來概括:簡單、傳統、容易。”

6.永遠不許失敗

當然,巴菲特沒有心情侃侃而談投資秘訣了。巴菲特說投資的原則其實很簡單,第一條,不許失敗;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

7.“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艦上市公司的年報裏,引用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這句諺語,再次闡述了他的投資理念。在他看來,黃金白銀最實際,把錢押在沒有盈利的網絡公司上,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發財夢。

早在兩年前,巴菲特就預言技術網絡泡沫將破裂。去年第二季度開始,反映技術股走勢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持續下瀉,許多華爾街的投資商身價一落千丈,但始終堅持投資在保險、零售等舊經濟公司的巴菲特,他控製的上市公司則逆勢而上,大賺33億美元!

8.當股市猛漲的時候要保持距離

巴菲特是一個長期投資家,他的愛好就是尋找可靠的股票,把它盡可能便宜地買進,盡可能長久地保存,然後坐看它的價值一天天地增長。

1969年,美國各方麵的情況都很好,經濟持續增長,股市上揚。但巴菲特認為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他的教條之一就是當股市猛漲的時候要保持距離。他退縮了,再也找不到想要買的股票。於是他決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屬於每個股東的股份都還給他們。他決定休息一段時間,等待股市下跌。

果然,到20世紀70年代初,股市開始動蕩,華爾街大公司的股票一個接一個迅速下跌。這時候,巴菲特開始出擊。他新建了伯克夏公司,並使它在幾年之內,成為可口可樂、吉列、《美國快報》、迪斯尼、《華盛頓郵報》等眾多美國知名企業的主要股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