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西蘭是一個地殼活動頻繁的國家,所以新西蘭草原的地理形態精彩紛呈,呈現多樣性。草原與森林交錯而生,火山與冰川相映成趣,這也使得草原景觀不至於拘泥於一種樣式而顯單調。而森林的存在也往往成為動物的棲居區,動物遊離於森林與草原之間,真的是“遊樂”與“休閑”兩不誤。駐足草原,在接近視野盡頭的遠山,你會看見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峰,與腳下的草原交相呼應,此時“一川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感覺特別強烈。這些山峰多是沉睡的火山丘,當然這些火山也偶爾會被驚醒,不過這時你會驚奇地發現:草原上的生靈表現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淡定,仿佛什麼都沒發生,依然悠然自得,呈現出一片和諧的景致,或許它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
新西蘭草原有“大自然地理教室”的美譽,它吸引著眾多珍禽異獸在此駐足、繁衍生息。這裏有稱為新西蘭國鳥的幾維鳥,又稱為“奇異鳥”,說它奇異是因為它是沒有翅膀的鳥類,長長的嘴巴除了覓食,在閑時還用來支撐身體休息。此外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鳥“信天翁”等珍禽。對於樹木而言,草原中有繁茂的森林,樹種名目繁多,高大參天,有輻鬆樹、山毛櫸樹、羅漢鬆和新西蘭唯一的棕櫚——啃蒂棕櫚,當然還有號稱新西蘭最高的考裏樹。這些樹木猶如草原的一把把大傘為草原遮風避雨。
新西蘭草原無處不散發著濃鬱的土著風情。在靠近草原邊緣與火山丘相銜接的地方,生活著新西蘭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他們從事農業、畜牧、漁業、狩獵和采集活動,長相近似亞洲人,是波利尼西亞人的一種。毛利文化是新西蘭草原很有特色的文化,毛利人工於雕刻和紡織,其雕刻被視為毛利藝術的精髓。他們用木、骨和綠玉雕刻出各種生活用品和裝飾品。毛利人的建築物,如毛利會堂、部落糧倉及獨木舟等,幾乎都雕刻有各種象征意義的圖像。骨雕刻比木雕昂貴,早期多用鯨魚骨雕刻,後來也用其他動物骨頭雕刻。因此遊覽毛利部落,了解毛利風情也成為體驗新西蘭草原風情不可錯過的精彩。
新西蘭草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最後一片純淨的土地,它在給我們展現美麗景色的同時,也向我們昭示了生機盎然的真諦。所有的這一切都會讓你有一種回歸自然的寧靜。
東歐大草原的景致是別致的,在這裏不但有平緩起伏的丘陵的覆蓋,遍野分布的畜群,盛開在草叢間的無名的野花以及縈繞其旁的彩蝶,還有草原的邊緣鬱鬱蔥蔥的樹林,這些高大粗碩挺拔的白樺、鬆樹,在視線的盡頭層次分明地映襯著草原,嗬護著草原,為草原遮蔽著風寒,保護著其賴以生存的水源。
既然這裏有優越的生存環境,動物自然不會錯過,這裏聚集了諸多動物,其中哺乳動物以狼和高鼻羚羊為代表。齧齒動物種類繁多,有灰兔、草原蹄兔、大跳鼠、鼢鼠和黃鼠等。鳥類有草原鴇、雲雀、野雁、鶉、草原雕、草原鷂等。
而它們的存在為草原增添了無限生機。值得一提的是在接近黑海部分的荒漠草原地帶,這裏由於黑海下層海水不能分解氧氣,海裏生物呈現一定的多樣性,這就形成了東歐草原靠近黑海旁獨具一格的動物生物體係。
這是一片神奇的草原,它不但詮釋了廣闊、寧靜、閑適、壯觀等這些草原所應該具有的美,還承擔了古代文明的傳承的重任,孕育並教化著這裏的生靈,使自然和文明在這裏和諧共榮,而它帶給人的也不光是自然的美感,還有曆史的珍貴以及對心靈的啟迪。
若爾蓋大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是地處中國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的中國川西北大草原,包括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若爾蓋大草原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麵積近3萬平方千米,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若爾蓋大草原水草豐茂,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形成了山水秀麗、景色迷人的草原風光。這裏有著名的九曲黃河第一彎和花湖。
若爾蓋大草原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境內地形複雜,若爾蓋大草原南部的鷓鴣山巍然挺立,山頂積雪,氣勢雄偉;原始森林與雪山草地、河穀農田交相輝映。這裏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草地連綿,積水成沼,河流彎曲擺蕩,蜿蜒其間;湖泊星羅棋布,獨成一道風景。
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將草原上的若爾蓋縣劃分為東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單元和自然經濟區。東部群山連綿,峰巒疊翠;西部草原廣袤無垠,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中西部和南部為典型丘狀高原,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丘陵起伏,穀地開闊,河曲發達,水草豐茂。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熱曲,從南往北彙入黃河。北部和東南部山地係秦嶺西部群山的餘脈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內山高穀深,地勢陡峭,海拔2400~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龍江、包座河和巴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