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諾冰川
莫雷諾冰川(MorenoGlacier)位於南美洲南端,南緯52毅附近,在阿根廷聖克魯斯省境內。是地球上冰雪仍在向前推進的少數活冰川之一。1988年之前,每四年才發生一次“崩潰”現象,現在因為大氣汙染溫度上升,每20分鍾就“崩潰”一次,有人說是它是大氣汙染指數的警鍾。夏天氣溫平均10~17益。冬天最冷可至-17益。適宜造訪季節是11月至來年2月。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夏季裏每日有內陸機出發,先飛到南端大城裏奧加列戈斯,再由此處乘搭小型飛機或巴士可以抵達卡拉琺德。卡拉琺德每月有車子到冰川。附近的另外一個冰川,叫兀沙拉冰川(Upsala),比莫雷諾更大,但氣勢景致,仍以莫雷諾最美。
莫雷諾冰川有20層樓之高,綿延30千米,有20萬年曆史,在冰川界尚屬“年輕”一族。目前,莫雷諾冰川似一堵巨大的“冰牆”每天都在以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身臨其下,似乎能感受到冰川時代的氣息。
莫雷諾冰川也是世界上少數仍活著的冰川。實質上就是長年累月堆積起來的大量冰雪。
當冰雪堆積在群山之上,體積越積越大,而又綿延到下陷的山坳時,隨著重力關係,就會形成千軍萬馬般緩緩往山腳下流動的一道巨型流冰。基本上,這就是冰山。
一般來說,要形成冰川,除了氣候,還需要一段很長的累積時間。世上冰川,其實不少。北半球的冰川一般年齡較大,許多已是處於“停滯不前”的冰川衰老期。南半球冰川,卻多是生機蓬勃的“前進”分子——就是所謂冰雪會不斷往前推動的活冰川。
在冰川附近,即使是盛夏,風景也一下變得單純,隻有藍、白、黑三部曲,藍色部分是天和水,白色是冰雪,黑色就是所有較暗的影子。
冰川的風景,像會壓住人的胸口,寂靜得有點嚇人。它不是一般山脈草原河流裏的春夏秋冬。那些風景裏總會有點生命動作,要不牛羊忙著吃草,要不花草忙著熱鬧,就算是嚴冬下大雪,至少也會有陣雪花飛舞的縹緲。但冰川風景,就是出奇安靜,它沉穩、明淨、無言、透視……四周雖是光亮的白晝,也有萬籟俱寂的感覺。
死海
死海是西亞著名的鹹水湖泊,位於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裂穀中。湖麵比海平麵低392米,是世界陸地上最低的地方。死海的麵積約1006平方千米,平均深300米,水呈翠綠色。海中既無海鳥,也沒有白帆,連波濤也沒有。由於它的水裏和四周岸邊幾乎沒有植物和任何水生動物,故被稱為“死海”。因為死海的水中含鹽量特別高、密度大,比重比人體還要大,人掉下去,不僅能浮在水麵上,還能像躺在床上一樣地仰臥在水麵上看書看報,不會下沉被淹死。
所以人們又叫它是“不沉的海”。
死海擁有豐富的鹽和其他礦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近年來,有不少人擔心,死海將不存在了,它將真的“死”了。持“死海將死”觀點的人,是根據死海的水麵預言的。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不斷地蒸發濃縮,湖中的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夏天,這裏的氣溫可達50益以上,湖水迅速蒸發。就連向死海供水的約旦河,也不再是淡水河了。那裏年降雨量很小,約旦河水很大一部分要用於農田灌溉,水源正麵臨枯竭的威脅。
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它的南部已經開始幹涸了。照這樣下去,死海是必“死”無疑了。死海如果真的“死”了,那裏的環境就將隨之變遷,後果不堪設想。為此,以色列計劃用“輸血式”方案來拯救死海,即打算開鑿一條運河,以溝通死海與地中海,讓地中海的水通過運河不斷地流入死海,使死海重返青春。這樣同時又可為核電廠提供冷卻水。還可以利用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近400米的落差開發水電。可是,許多證據說明,地中海是沒有能力“幫助”死海的,因為地中海隻靠大西洋少量海水及沿岸河流的補充,而它的海水蒸發量特別大,收不抵支。所以,死海似乎還要“死”。
然而,也有一些人從另外的角度看死海,認為死海根本不會“死”。因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而這個大斷裂帶還正處在幼年時期,因而死海前途無量,會成為未來的世界大洋。法國的一些海洋地理學家指出:與死海位於同一構造帶上的近鄰紅海,其海底就新發現了一條深2800米的大裂縫。這個裂縫正在緩慢地發展,從地殼深處正在不斷地冒鹽水。
既然死海與紅海位於同一構造帶上,那麼死海也會像紅海那樣,遲早會有底部裂縫,遲早會從地殼深處冒出鹽水,並將隨著裂縫的增大,向著汪洋大海的目標前進。近年來,人們又非常欣喜地發現,死海中也有生命出現。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死海之水不再像以往那樣清澈透明了,而是正在變紅。原來,死海中正迅速地繁衍著一種紅色的鹽菌。鹽菌數量多得驚人,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另外,還發現死海中存在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這些發現,令人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