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沙漠岩石大觀(3)(1 / 2)

撒哈拉沙漠是流動的,如果宿營在此,第二天醒來或許全然迷失了方向,地貌已改頭換麵。正因為沙漠是流動的,所以文明也與其沉浮相伴,但文明的根源卻並不會因此而泯滅,遲早會透過絲絲痕跡走近真相。其實在這極端幹旱、土地皴裂、植被覆蓋稀少的地方,是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的,比如沙漠上綺麗多姿的大型岩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從開始的以個體形式出現的刻有鴕鳥、水牛以及各式人物畫像的岩畫到後來的長達數千米的繪製於岩陰上的反映遠古和諧生活情景的壁畫群,都在印證著一個事實,那就是:4000年前,這裏不是荒漠而是草原,在氣候變化前,生活在這裏的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換句話說,這裏的文明並不遜色於中原和河穀文明,隻是現在自然條件及認知水平的限製使得這些文化不能輕易地為人們所知曉。

前麵提及4000年前撒哈拉沙漠是肥沃的草原,可令人們迷惑不解的是在沙漠腹地還發現了類似古代冰川的痕跡。因而一個大膽的臆想就是,隻有像南極這樣龐大的極地冰冠,才能有如此大的冰原在如此廣袤的地區留下痕跡,所以遠古時代南極很可能位於撒哈拉。這是人類對撒哈拉沙漠的新認識,印證了撒哈拉確實經曆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它的過去並不像它現在所表現的那樣蒼涼。

而更多的沉睡在沙漠下的秘密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喚醒。

撒哈拉大沙漠渾然天成的風景長卷曆經歲月的洗禮,放射出寧靜而聖潔的光芒,對於每個對真實世界存有好奇、對未知的神秘存有渴望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真實,激發了人們對撒哈拉的好奇與探索,雖然有時會有一絲無能為力的悵然。

艾爾斯岩

艾爾斯岩位於澳大利亞幹熱中心——北部地區的西南角附近。這塊巨大的、黃褐色巨石長2.4千米,寬1.6千米,屹立於周圍的沙漠平原之上,高達34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裸露地表的獨塊石頭。一條內陸土路從艾麗斯溫泉通向大獨石附近的汽車旅館,使觀光者有時間攀登巨石,體驗隨早晚變化的光線而展現的巨石奇觀。它猶如落日餘暉時的景象:巨石看來像從光球內部發出的白光一樣,在逐漸暗淡的光線中,在其變成黑色的輪廓前,巨石從白天橘棕色變成濃濃的深紅色。對於那些早起觀景的人們,拂曉的光線使得大獨石展示出更加美麗而朦朧的色調。攀登巨石並不難,但是澳大利亞沙漠的酷熱使登山成為一項危險的事情。隨身攜帶的最重要的物品就是水。要是沒有它,人就會脫水、中暑和熱衰竭,還要冒長時間暴曬而引起過量紫外線輻射的危險。

1872年,一位歐洲人首先發現了艾爾斯岩,當時這名澳大利亞探險家歐內斯特·賈爾斯正在穿越該地沙漠。然而,早在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之前,英國人就開始在此殖民和運送囚犯。

當地的土著人把大獨石稱為“尤盧魯”,環繞大獨石基部有許多土著壁畫,它是土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樣,大獨石也賦予西方的藝術家、詩人和攝影師以靈感。

艾爾斯岩之所以令人難忘,主要是因其規模巨大。而其西部約24千米處的奧爾加山則因其美麗而聞名。這原始的獨石在這裏被大自然雕琢成一個孤山群——一處由小型獨石混雜在一起組成的迷人景色。奧爾加山比周圍平原高出457米,海拔高度為1069米。孤山群約有30個圓頂山丘,總稱為奧爾加獨石群。歐內斯特·賈爾斯把這些山丘命名為西班牙皇後。但是,幾個世紀以來土著人一直把其稱為卡塔朱塔,貼切地將這些山丘描述為“多頭山”。

在這個麵積為28平方千米的小山群中,意誌堅定的旅行者們會遇到曆經幾百萬年的暴雨刻蝕而形成的深切峽穀與溝壑。陡峭的懸崖位於路塹兩側,提供了一條免受沙漠灼熱之苦的涼爽遮陰的步行道。使旅行者不受太陽炙烤的威脅,以鬆弛的身心欣賞大自然巧奪天工的美景。

艾爾斯獨岩和奧爾加獨石群形成於冰磧岩,一種似乎與其目前炎熱沙漠中部位置很不一致的古代冰川沉積物。然而,獨石大約是在6.8億年前形成的,當時澳大利亞位於更高的緯度。古冰川形成的岩石在南半球國家的許多地方同樣都有發現,這表明過去地質時期曾有多次冰期。這樣的岩石是重要的氣候指示器,有助於確證用古磁學等其他方法測定的從前的大陸位置。艾爾斯岩的地層接近垂直,而奧爾加山的地層接近於水平,這一反差可以用來解釋兩個露頭之間侵蝕方式的差異。兩大主要侵蝕方式影響了兩個地區:雨水侵蝕區和熱力侵蝕區。盡管它們都地處沙漠,但每年都有幾百毫米的降水,而且趨向於每隔幾年降一兩次大暴雨,當強烈洪水順著岩壁急流直下時,衝走了沿途的疏鬆物質。熱力侵蝕是由灼熱的白天與嚴寒的黑夜之間的氣溫極端變化引起的,當岩石不停地膨脹和收縮時,終於引起岩石碎片的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