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三紀以後,一次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開始重新設計地球的樣子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區因此又發生了一次滄桑巨變。正是因為新構造運動,地球上才出現了高山、盆地、大海和湖泊,並且與現在的布局大致相同。
新疆也受到了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自早第三紀以後,海水退盡,出現了帕米爾高原,阿裏萊海峽封閉了起來。自此,新疆始終保持著大陸的形式,海水再未進過新疆。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青藏高原海拔升到了5000多米的高度。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也都相繼隆起,塔裏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變為封閉的內陸盆地,新疆真正成為歐亞大陸的腹地。由於大陸性增強及氣候變幹,塔裏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中出現了成片的沙漠,現代自然景觀開始形成。
既然新疆曆史上有過漫長的海洋時期,那麼從現在的情況看,新疆還有可能再成為海洋嗎?地質學家指出,隨著地球曆史的演進,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當然,對人類來說,這個時期太過漫長了。隻有得到更多、更深刻的科學數據,人類才能充分地了解地球曆史的變遷,也才能預見到它的陸海變遷規律。
如今新疆的沙灘戈壁,不僅是一座天然的古地中海博物館,而且是一個巨大的昔日海洋的迷宮。我們的探索隻是揭開了冰山一角,它將永遠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對其進行探索。
撒哈拉沙漠
提及撒哈拉沙漠,人們立即會以諸多稱謂冠之,“沙漠之王”“不毛之地”“生命的墳墓”等。以上種種描述,足以顯現出撒哈拉沙漠自然環境的險惡,加之影視、文學作品對其大肆渲染以及人們對它理解的空白,使得本有好奇之心的探險者對其望而卻步,不想去接受這份已存在許久的真實,更沒有了置身其中的勇氣,把它看做是存在於地球上的甚至比南極、北極以及喜馬拉雅山更難以逾越的生命禁區。如果說沙漠是一本厚重且載滿神奇的書,那麼撒哈拉沙漠應該是這本書中最最吸引人眼球的章節,錯過了它就等於錯過了自然的美麗,文明的精彩。撒哈拉沙漠遼闊浩浩的沙海,其麵積甚至可以和中國的國土麵積相提並論。而它的表麵覆蓋的不僅僅是漫漫黃沙,它所展現給我們的也不僅僅是蒼勁渾厚之美。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我們不得而知且深埋於沙海之下的神秘有待稽考,而這裏關於遠古時代冰川的考證以及失落文明的傳說,無論從自然還是從人文角度來說,都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去期許和探知。
“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是從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意為“大荒漠”,同時還有“空虛無物”的意思,有時也被翻譯成“生命的墳墓”。它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千米,南北寬約1600千米,總麵積約860萬平方千米,約占非洲總麵積的28.4%。撒哈拉沙漠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爾河河穀。撒哈拉沙漠分為幾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和東部荒涼區域,其中東部為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幹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構成並不單一,包括石漠、礫漠、沙漠等多種類型,這裏有沙灘、沙丘、沙海等地形。
其實撒哈拉沙漠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經形成了,而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保持甚至擴大了它的麵積。它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控製,幹熱麵積較廣。另外東北信風又難以眷顧,加之途經大陸邊緣的寒流的減溫、減濕作用和高大地形的影響,使得土地演變成沙漠就成了無法避免的地理現實。同時區域內沒有河流的滋潤使得這裏很難成為文明的發源地或文明傳播的驛站。因為古代文明的建立與傳播大都是沿河流而行的,諸如黃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文明。這裏不得不提的就是後兩者,它們有幸在沙漠邊緣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就得益於河流。但這並不是說撒哈拉沙漠就沒有屬於自己的文明。隻不過這種文明現在仍沉浸於漫漫黃沙之中無從查實,或者說是鮮有顯現但卻以令人匪夷所思的形式表現出來。其實這也是撒哈拉帶給人類的神秘,也正是其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