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沙漠岩石大觀(2)(2 / 3)

或許布須曼人是卡拉哈裏文明僅有的見證者,而隨著時間的消逝,對這種文明的記憶會逐漸淡忘,趨近於混沌的模糊,再或許沉寂的沙丘會無言地訴說。

《卡拉哈裏沙漠的失落世界》改變了這支神秘民族瀕於滅絕的命運,同時也讓我們近距離地聆聽了沙漠裏傳來的文明樂章,知曉布須曼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救贖,如此我們的生命觀不會因他們的消失而改變。

新疆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巍峨的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高高聳立;黃沙似海的塔克拉瑪幹和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靜靜地躺在那裏。可是,又有誰會想到,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有著高山和沙漠的地方竟然是浩瀚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自然界的這一滄桑巨變,早在中國古代時,就已被我國學者們發現了。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太行山東側山石中發現蚌殼化石時,便據此作出了先前這裏曾是一片汪洋的論斷。在現代地質學中,這些化石是記錄曆史變遷的最佳載體,了解新疆的過去正是憑借這些動植物化石。

遠古時候的新疆與現在迥然不同。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新疆既沒有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也沒有塔裏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新疆東北和東南有兩片古陸,西部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塔裏木海盆”,也叫“塔裏木海”,由於兩片大陸夾著一片海洋,使得整個塔裏木海盆看上去像一個朝西開口的大喇叭。

當時有許多原始的小動物生活在海裏,其中要數三葉蟲最為常見。在地殼變動中這些三葉蟲被沉積物掩埋,經過自然界的長期作用,最後變成了化石。現在,這種化石在新疆的許多地方都能找到。

距今大約3億年的石炭紀,新疆海域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當時,除了北麵的阿爾泰山和南麵的阿爾金山一帶島狀山地已屹立在海麵上,整個新疆幾乎全都淹沒在海水之中。新疆北麵是準噶爾海盆,也叫“準噶爾海”,這裏的海水主要來自東部;新疆南麵是塔裏木海盆,這裏的海水主要來自西麵。而深深的天山海槽則位於這兩個海盆中間。由於中間沒有多少阻隔,南、北兩個海盆當時可能是溝通的。根據推算,那時的新疆海域麵積十分廣闊,大小相當於現代的黃海和東海麵積之和。

在那個時期,一些原始的魚類其實和現代魚類的樣子已十分相似,隻是各種器官的功能還很不完備。此外,珊瑚、帶貝殼的腕足動物、海百合等也已十分普遍。在海濱地帶和海島上,許多今天已經滅絕的植物,如亞鱗木、星蘆木、羊齒、輪木等蓬勃生長。地質曆史時期有幾個氣候最溫暖、濕潤的時期,石炭紀便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氣候條件導致當時的動物空前繁盛,可以想象那時的新疆海域欣欣向榮的情景:蔚藍的海水拍打著岸邊礁石;淺水處,珊瑚爭豔,魚兒戲水;海濱地帶,高大的樹林在微風吹拂下歡樂地嘩嘩響著。真是生機盎然,令人向往。

到了石炭紀晚期,新疆的海水開始消退,塔裏木海盆的東部已抬升成為陸地。新疆海域麵積從那時起就開始不斷縮小。

2億年前是二疊紀,新疆海陸變遷在這一時期最為劇烈。大約2.3億年前,又一次強烈的地球構造運動拉開了帷幕,地質史上稱之為“華力西運動”。新疆在這次運動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海退,海域麵積急劇縮小。到二疊紀末期,新疆大部分已上升為陸地,隻有最南邊的喀喇昆侖山和東昆侖一帶仍在海中。當時新疆已初具今天的規模,北麵出現古阿爾泰山,中間是古天山,南麵有古阿爾金山和古西昆侖山;古塔裏木盆地和古準噶爾盆地也初步成形。

這又一次的滄桑巨變使得新疆由海變陸。

二疊紀後,大約有6000萬年的時間,新疆的海陸形勢沒有改變。那時,僅僅是古地中海的北部邊緣有海水,而且很淺,且時進時退,其聲勢和規模已完全不能與昔日相比。新疆的再次改變發生在1.4億年前的白堊紀到3600萬年前的早第三紀。在這一時期內,塔裏木盆地西部又經曆了一次較大的海進。海水由西邊的阿裏萊海峽侵入,和田河以西塔裏木地區首先被淹沒。海水一直往東推進,最後進入東塔裏木區,庫車一帶也浸入了海中。這可能是我國西部的最後一次海進。當時的海水約深100米,不算太深,並且東西不平衡,西部略深些,愈往東愈淺。在這個時期的海水中,體積微小的介型蟲和有孔蟲,比如形如小卵石、表麵光滑的玻璃介、兩側長有突瘤的土星介及圖片狀幣蟲、圓片蟲等是海水中的主要生物。大量海生物死後,其遺體掩埋在沉積物中,經過反複的物理、化學變化,最後變成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