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大風並不多,並且在高大沙丘區,沙丘移動十分緩慢,一年移動距離不足一米。所以,人們常說的曆史時期以來,塔克拉瑪幹沙漠向南移動了80~100千米的說法是不對的。曆史時期以來,塔克拉瑪幹新增沙漠化土地不過三萬多平方千米,即使全部攤到塔克拉瑪幹南緣,也不過平均四千米的距離。這是因為原來就在沙漠中的城鎮、絲路在廢棄後被沙埋所造成的沙漠大規模向南移的假象,實際上,這些遺址南麵原先也是沙漠,它們的廢棄造成了南北沙漠合二為一的結果。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大風所帶來的危害。在沙漠外圍地區,由於風力活動,會使一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動幾十米至上百米,對綠洲造成嚴重危害。而且,由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粒十分微細,在很小的風力下就會啟動。別的地方起沙風達到6米/秒,而在塔克拉瑪幹在風力4米/秒時就能起沙,使塔克拉瑪幹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一個重要策源地。
沙塵暴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一種常見天氣現象,在塔中和滿西,每年的沙塵暴日分別達到65天和66天,一舉掠取新疆的冠、亞軍稱號。沙塵暴影響範圍,少則幾百米,多則達上百千米;時間短則幾分鍾,長則在一晝夜以上,能見度差時真是伸手不見五指,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在與一些過境惡劣天氣現象相結合時,所形成的沙塵暴更是來勢洶洶,規模浩大,常常形成灰、黑、黃色的巨大沙幕,席卷而來,大有掃蕩一切之威力。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天氣現象也是豐富多彩的。除了日升、日落、朝霞、夕陽、煦煦和風、狂烈風暴等特色外,也可以見到被認為是濕潤地區特有的霧、雹、露、霜、雪等種種現象。
霧是因水汽凝結而生,而在被視為幹燥絕頂的塔克拉瑪幹,一樣有大霧天氣出現,在沙漠中,一年中霧日就有三天半。一些學者從理論上探討過,雹子在極端幹旱的沙漠區絕不可能出現,可實際上真有出現。冰雹大者如蠶豆,打在頭上也很疼痛。
在沙漠腹地,一年中有近十天的雷暴日,有長達140~230天的霜日,甚至有兩天降雪日,積雪深1~5厘米。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漠一派銀裝素裹,人們真要驚歎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了。至於因氣候原因形成的自然景觀,如沙漠海市蜃樓、塵卷風等,自然更是魅力無窮了。
塔克拉瑪幹沙漠所在的塔裏木地台,形成於十多億年前的元古代,即顯生元第一個地質年代——古生代前的一個地質年代。在元古代中期,塔裏木地台在造山運動作用下進一步增生擴大,出現高低懸殊的地貌景觀。後來在剝蝕作用下,地台的東北、西北、西南的邊緣和地台內部,由於張力而裂開,發生了強烈的沉降。這時,古亞細亞洋海水,趁勢由東、西兩個方向進入塔裏木地台上的裂穀盆地,形成大麵積海區,開始是在現今的尉犁-庫魯克塔格、柯坪東-阿瓦提、英吉沙-和田這幾片,後來發展為塔裏木北部和西南部兩大海域。
六億年前,在地球進入顯生元的第一個地質年代——古生代後,塔裏木盆地海域進一步擴大,如今的塔克拉瑪幹大部分被海水淹沒,形成一個統一的塔裏木海。塔裏木海甚至一度淹沒到現今的阿爾金山東段。至距今四五億年的奧陶紀初期,海域範圍達到古生代早期的頂峰,甚至殃及昆侖山東段。此時的塔裏木海在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上均與外海相通,陸地隻有一些狹小的孤島和半島。而從奧陶紀中期,塔裏木海開始自南向北的後退,出現較大麵積的淺海盆地。到奧陶紀晚期,塔裏木海更明顯減小,從柯坪至塔中一線升為陸地。接著,出現了新的造陸運動,進一步促進了海、陸分布格局的變化。此時,海水僅滯留於盆地北部。至距今3.5億~4億年的泥盆紀中期,海水大規模向西退卻,到了泥盆紀晚期,塔裏木大部分已變為陸地。
但是,大海也不甘心至此退出塔裏木,在距今2.7億~3.5億年的石炭紀早期,它又卷水重來,重新淹沒了幾乎整個塔裏木盆地,延續了幾千萬年,至石炭紀晚期開始大規模的退卻。又經曆了幾次的反複,至占生代最後一個地質年代,距今2.25億~2.7億年的二疊紀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塔裏木盆地,塔裏木盆地正式進入大陸盆地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