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西澳首府伯斯以北約250千米處,在臨近澳大利亞西南海岸線的楠邦國家公園內。這片沙漠荒涼不毛,人跡罕至。沙漠中林立著無數塔狀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態各異的岩塔,遍布於茫茫的黃沙之中,景色壯觀,使人感覺神秘而怪異。有人形容這種景象為“荒野的墓標”,讓人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這裏地形崎嶇,地麵布滿了石灰岩,隻有越野汽車可駛到那裏。如果科幻小說家要寫一部描寫岩塔的驚險小說,此地可作為最理想的背景。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麵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顏色由暗灰色逐漸變成金黃。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則細如鉛筆。岩塔數目成千上萬,分布麵積約4平方千米。
每個岩塔形狀不同,有的表麵比較平滑,有的像蜂窩,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裏,等待送奶人前來收集,還有一簇名為“鬼影”,中間那根石柱狀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眾鬼說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樣令人毛骨悚然,如叫“駱駝”“大袋鼠”“臼齒”“門口”“園牆”“印第安酋長”或者“象足”等。雖然這些岩塔已有幾萬年的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從沙中露出來的。
在1956年澳大利亞曆史學家特納發現它們之前,外界似乎對此一無所知,隻是口頭流傳著。早期的荷蘭移民曾經在這個地區見過一些他們認為是類似城市廢墟的東西。
20世紀,從來沒有人提及過這些岩塔。如果它們露出地麵,肯定會被19世紀的牧人發現。因為他們經常在珀斯以南沿著海岸沙灘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萊脫還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飲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險家格雷在其探險途中曾從這個地區附近經過。他每過一地,必詳細記下日記。但在他的日記中沒有關於岩塔的記載。科學家估計這些岩塔的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紀以前至少露出過沙麵一次。因為有些石柱的底部發現黏附著貝殼和石器時代的製品。貝殼用放射性碳測定,大約有五千多年曆史。這些尖岩可能在六千多年前已被人發現。
但是這些岩塔後來又被沙掩埋了數千年,因為在當地土著的傳說中沒有提到過這些岩塔。1658年,曾在這一帶擱淺的荷蘭航海家李曼也沒有提及它們,隻是在他的日記中提到兩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離岩塔不遠。如果當時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麵,李曼必定會記在他的日記裏。沙漠上風吹沙移,會不斷把一些岩塔暴露出來,又不斷把另一些掩蓋起來。因此,幾個世紀以後,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們的形象已經在照片中保存下來了。
帽貝等海洋軟體動物是構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幾十萬年前,這些軟體動物在溫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後,貝殼破碎成石灰沙。這些沙被風浪帶到岸上,一層層堆成沙丘。
最後,在冬季多雨、夏季幹燥的地中海式氣候下,沙丘上長滿了植物。植物的根係使沙丘變得穩固,並積累腐殖質。冬季的酸性雨水滲入沙中,溶解掉一些沙粒。夏季沙子變幹,溶解的物質結硬成水泥狀,把沙粒黏在一起變成石灰石。腐殖質增加了下滲雨水的酸性,加強了膠黏作用,在沙層底部形成一層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係不斷伸入這層較硬的岩層縫隙,使周圍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後來,流沙把植物掩埋,植物的根係腐爛,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條條隙縫。這些隙縫又被滲進的雨水溶蝕而拓寬,有些石灰岩風化掉,隻留下較硬的部分。沙一吹走,就露出來成為岩塔。岩塔上有許多條沙痕,記錄了沙丘移動時沙層的厚度及其坡度的變化。
波浪岩
在澳大利亞西部穀物生長區邊緣的海登城附近,有一個名叫海登岩的巨大岩層。在它的北端有一個向外伸懸的岩體,稱為波浪岩。波浪岩的命名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排即將破碎的巨大且凍結了的波浪。波浪岩高達15米,長約110米,是澳洲知名的觀光景點,距離西澳首府伯斯350千米。波浪岩高低起伏得自然,就像一片席卷而來的大海中的波濤巨浪,相當壯觀。
波浪岩是由花崗岩石所構成的,大約在25億年前形成。經過大自然力量的洗禮,波浪岩表麵被刻畫成凹陷的形狀,加上日積月累的風雨的衝刷和早、晚劇烈的溫差,漸漸地被侵蝕成波浪岩的形狀。整個侵蝕進化過程十分緩慢,但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景象卻如此的壯觀,不禁讓人感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無比!
波浪岩表麵的線條是由於含有碳和氫的雨水衝刷時,帶走岩石表麵的化學物質,同時產生化學作用,因此在波浪岩表麵形成黑色、灰色、紅色、咖啡色和土黃色的條紋。這些深淺不同的線條使波浪岩看起來更加生動,就像滾滾而來的海浪。長久以來,波浪岩一直被埋沒在西澳洲中部的沙漠裏。直到1963年,一位著名的攝影師在一次旅行中,拍攝了波浪岩的畫麵,在美國紐約的國際攝影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