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山嶽峰巒大觀(3)(1 / 3)

琅琊山的主體岩石以火成岩為主,由於主體的溶岩出露麵積較大,呈現出許多裸露的不同形態的岩溝槽、石芽、石筍,還有隱蔽的溶洞,形成了壯美的岩石構造景觀。較為著名的有琅琊洞、歸雲洞、桃花洞、懷仙洞、雪鴻洞、熙陽洞、秋山洞、重熙洞、花山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有的門窄而洞廣;有的奇險而深邃;有的似流雲飛瀑;有的如仙人下凡……進入洞內可見碑碣滿前,字跡斑斑,使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有飄然欲仙之感。

俗話說:“山無水不活。”這些名泉、雅池和寬闊的湖麵,勻稱地點綴於琅琊山風景區內,為琅琊山森林公園帶來了無限的活力。在琅琊山地表的衝溝中,常有泉水流過,清澈透明,甘甜爽口。較為著名的有紫薇泉、讓泉、濯纓泉、醴泉、蒙泉、涵泉、琥珀泉、抱璞泉、遊泉、玻璃泉等。身在此山中,亦皆潺潺有聲,淙淙作響,猶如弦音出韻,楚楚動聽。

這裏還有許多供人觀賞的池塘,如華法池、白龍池、放生池、明月池、統軍池等,麵積不大,形狀各異,確有“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景象。這裏還有許多寬闊的湖麵,較大的有位於琅琊山西北部的城西湖,水麵麵積為11.58平方千米。山南側有紅花湖和東部的鳳凰湖,深秀湖則位於醉翁亭與琅琊寺之間。

琅琊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觀是醉翁亭。醉翁亭位於琅琊山東麓,是我國的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之所以能夠名揚天下,正因為它是北宋年間遺存下來的文物古跡。據記載,1045年冬10月至1048年春3月,歐陽修由河北路都轉運按察使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山僧智仙同情歐陽修四十歲自稱“醉翁”,遂以此名建亭,曰:“醉翁亭”。歐陽修寫有《醉翁亭記》一文傳世,因其音韻鏗鏘,膾炙人口,曆經九百年輾轉吟誦,由此而使醉翁亭名聲傳遍南北,孺婦皆知。

雁蕩山

雁蕩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美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雁蕩山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蕩山景色優美,以眾多詭形殊狀的峰、洞、岩石、泉、嶂稱勝。奇峰怪石,懸崖疊嶂,聳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穀,曲折迂回;飛瀑流泉,碧潭清澗,如帶若練;雁湖日出,百崗雲海,一向為遊客所讚賞,至於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更為神奇幻絕。

根據地質考察,雁蕩山形成於一億兩千多萬年前,原是火山地帶。到了距今四千多萬年前,它沉沒在海中,岩體受到海水的侵蝕;又過了兩千多萬年,它逐漸露出海麵;以後又遇冰川期,遭到冰川洪水的襲擊,岩體又進一步崩解和剝蝕,岩體裸露,形成眾多的深穀、峰林,有“造型地貌博物館”之稱。雁蕩山是環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火山帶中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它比環太平洋安第斯火山帶和美國西部火山帶更為古老,更為神奇。

雁蕩山不僅記錄了中生代古火山發生、演化的曆史和深部地殼、地幔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且還展示了一億年來地質作用所產生的個性優美的自然景觀,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雁蕩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之分。其中北雁蕩山規模最大、景點最多、最為出名。人們通常說的雁蕩山,簡稱雁蕩或雁山,一般都指北雁蕩山。峰、嶂、洞、瀑奇妙的天然組合,形成了北雁蕩山特有的奇秀景色。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遊雁蕩之後,還有“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之歎!

北雁蕩山位於樂清市境內東北部,距溫州市區七十多千米,萬山重疊,群峰爭雄,懸嶂蔽日,飛瀑淩空,向來有“寰中絕勝”之譽。北雁蕩山景區總麵積450平方千米,分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等八大景區,共計景點五百多處,以峰、洞、瀑、嶂稱勝,有102奇峰,66洞天、27飛瀑、23嶂巒之說。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四次考察北雁蕩山,讚其為“天下奇秀”。

北雁蕩山洞穴不僅數量多,而且風格奇特。如觀音洞,既高又深,洞內建有九層樓閣,氣宇軒昂。靈峰古洞,洞洞相連,形狀各異,迂回曲折。現在辟有雲霧、透天、含珠、隱虎、好運、玲瓏、涼風七洞,供遊人尋奇探幽。另外還有著名的仙姑洞、北鬥洞、將軍洞、朝陽洞、天窗洞、東石梁洞、西石梁洞等,或幽深,或寬敞,或奇險,個個充滿神奇色彩。

雄壯的岩嶂是雁蕩山的一大奇觀,從靈峰景區的倚天嶂到大龍湫的連雲嶂,如蜿蜒蟠結的蛟龍,縱貫整個景區,形成雁蕩山雄偉壯觀的磅礴氣勢。它是奇峰怪石的依托,又是飛瀑奪路而下之所在。它忽而圍成一個幽靜的深穀,忽而展開托起千丈奇峰,忽而又對峙成雄關天險。雄渾奇絕的鐵城嶂、蜿蜒高聳的連雲嶂、燦若彩霞的屏霞嶂和氣象森嚴的萬象嶂,是北雁蕩山的四大奇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