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姆拉吉拉是一座非常活躍的火山。1894年,歐洲人首次目睹它的噴發。從那時起,沿著山坡的裂縫又噴發過幾次,其中1938~1940年間的噴發尤為壯觀。當時,火山側麵一個坑裏的熔岩奔流到24千米以外的基伍湖,熔岩流動時,像剛出爐的爐渣一樣流進湖裏,冒出大團蒸汽。熔岩的大量流失,使得尼亞姆拉吉拉火山的山頂塌陷,形成了一個直徑2000多米的大火山口。
與它相鄰的活火山——尼拉貢戈也有個類似的大火山口。1977年,火山錐周圍裂了5個口子,溢出熾熱的熔岩,熔岩向下洶湧奔流,所經之處,無不摧毀殆盡。
維龍加火山所噴出的熔岩,也造就了四周的景觀。維龍加山脈位於東非大裂穀的西部,這個地區的河水一度流向北麵的尼羅河。但火山的熔岩流到這裏後,堆積成天然的堤壩,攔成了基伍湖,而且,還塑造出曲折參差的湖岸,景象奇美。
基伍湖平均深約180米,有些地方深達400米。此湖雖然外表恬美,但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二氧化碳從湖底滲出,因上麵的巨大水壓而積聚湖底;在細菌的作用下,二氧化碳轉化成沼氣,如有人為的騷擾,如把沼氣抽出來做燃料,就會使沼氣冒出水麵,一旦接觸明火,易燃的沼氣即刻爆炸,形成一個火球,把四周的東西燒成灰燼。
在維龍加山脈的其他地方,即使地殼隆起也不會帶來什麼威脅,因為其他火山早已休眠了。卡裏辛比火山最高峰達4507米;附近的比索克火山山坡是山地大猩猩的家園;靠近維龍加山脈東端的薩比尼奧火山有好幾個尖削的高峰,其中最高的位於盧旺達、烏幹達和剛果(金)三國邊界的交會點。
維龍加山脈對尋找尼羅河的源頭起過作用。在古希臘的全盛時期,人們就曾推測過埃及這條最大的河的源頭;公元2世紀時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托勒密相信尼羅河發源於“月亮山脈”;公元162年,英國探險家斯皮克認為維龍加山脈就是托勒密所指的“月亮山脈”。現在,一般人都把北部的魯文佐裏山脈看作“月亮山脈”。
當年,斯皮克僅僅遠眺過維龍加山脈,並未攀登,所以也就沒有發現這裏植物種類的演替。現在,許多地勢較低的土地已經成為耕地,但仍保存著原來樹林的殘跡:較高的地方,密密麻麻長著竹子;再高處,是交織在一起的樹木、灌木和草地;在3000米的高度上,生長著碩大無比的掃帚樹、山埂葉和歐洲狗舌草;而在4000米以上,就幾乎隻有苔蘚、青草和地衣能夠生存了。此外,這裏還居住著180餘種鳥雀和60多種哺乳動物,有豹、靈貓、鬣狗、胡狼、水牛、野豬和象等。
在維龍加山脈的南段,有非洲最早的國家公園——維龍加國家公園,它建於1925年,麵積8090平方千米。公園南端與基伍湖北岸相接,公園中部很大一片被愛德華湖占據,東北為魯文佐裏山脈。
由於維龍加國家公園坐落在東非大裂穀的大斷層陷落帶東段,橫跨赤道線,所以既有薩瓦那草原即灌木和喬木雜布的草原景觀,也有紙莎草和蘆葦遍布的沼澤地、雨帶喬木林、山地森林、熔岩平原、竹林和荒野,故有“非洲縮影”的美稱。
琅琊山
琅琊山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五千米處。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手書的《醉翁亭記》開頭吟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指的就是這裏。憑著歐陽修的傳世名篇,琅琊山聲名鵲起。
琅琊山水之美,就在於歐陽修所說的:“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琅琊山獨特的自然風光,自古名揚天下,這裏交通方便,社會經濟條件好,當地人非常熱情好客。曆代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如東晉王司馬睿;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皇帝;唐代的李德裕、韋應物、李幼卿;宋代的王禹偁、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蘇東坡、辛稼軒;明代的宋謙、王守仁、文征明;清代的王士禎、餘國權、王賜魁等都曾觀光於此。
幾百年來,中國社會幾經變革,而琅琊山的風光卻依然美麗如初。神奇的大自然如何造就出這些奇特的山巒和優美的林壑呢?
風景區內主要的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趙家山等。其中尤以小豐山最高,海拔325米,風景秀麗壯觀。山與山之間的溝穀延深交錯,形成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地貌。
千百萬年來,受造山運動的影響,琅琊山地區形成了許多壯觀的低山、深穀、幽洞、名泉和寬廣的水麵。據史料記載,早在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距今6億~4億年前,琅琊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4億年前,隨著地殼的運動,琅琊山逐漸上升成為陸地。以後到中生代三疊紀期間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了褶皺及斷裂構造。可能在那個時候琅琊山就呈現出現在的地貌輪廓,出現了許多低山、深穀、幽洞、名泉和寬廣的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