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山嶽峰巒大觀(1)(3 / 3)

葡萄溝也是風景秀麗、瓜果飄香的溝穀之一。葡萄溝位於火焰山西端,溝中鋪綠疊翠,景色秀麗,別有洞天,同火焰山光禿禿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照。

葡萄溝內,兩山夾峙,形成坡窪溝穀,中有湍急溪流,溝長8000米,寬500米,其間布滿了果園和葡萄園。這裏世代居住著維吾爾、回、漢等民族的果農,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夫幹、黑葡萄、瑣瑣葡萄等優良葡萄品種。溝中的無核白葡萄晶瑩如玉,堪稱天下最甜的葡萄。葡萄溝的崖壁中滲出泉水,彙而成池,池水清澈。漫步於此地,令人有不知身在炎炎火焰山中之感。

魯文佐裏山區

公元前150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繪製了一幅地圖,表示尼羅河源於“月亮山”。1889年,德國登山者第一次確認了“月亮山”的存在,並帶回了傳說中的月亮山的確切消息,那就是魯文佐裏山脈。

1906年,西班牙探險者杜克·艾布魯茲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攀爬魯文佐裏山。他們穿過大片的苔蘚地到達山頂,發現山中生活著許多異常高大的動植物。

幾經考察,人們最終得知魯文佐裏山脈長約130千米,呈西南-東北走向,沿剛果(金)和烏幹達兩國邊界延伸,在蒙博托湖與愛德華湖之間,南端和維龍加火山群相連。西部地勢高峻,向東逐漸降低,最高點是斯坦利山的瑪格麗塔峰,海拔5109米,是次於乞力馬紮羅山和肯尼亞山的非洲第三高峰。雖然魯文佐裏山脈離赤道線僅48千米,但因為山頂海拔較高,所以終年積雪,是非洲大陸上少有的永久雪場之一。

古希臘人將魯文佐裏山稱為“月亮山”是有道理的,因為它能夠像月亮一樣顯露出光芒,而且並不完全靠雪,其岩石本身也發光。

魯文佐裏山脈雨霧甚多,一年中山峰籠罩在雲霧中多達300天,終日雨霧彌漫的天氣,讓人覺得雨像是從山中來的一樣,所以當地人稱它為“會造雨的山”。魯文佐裏山區生活著很多奇異的動植物,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幾乎都比其他地方的至少大1倍。魯文佐裏山脈的蚯蚓與人的拇指一樣粗,長1米左右;這裏的黑豬是非洲野豬中的龐然大物,重約160千克,站立時從腳到肩部的高度能達到1米;山上的竹子高達9~15米,而且生長密集,陽光都穿不透它;這裏的優勢樹種——雪鬆、樟樹和羅漢鬆,生長高度更高達49米。

巨大的半邊蓮和千裏光是魯文佐裏山脈最引人注目的植物。在別的地方,半邊蓮通常高約10厘米,最高不過1米,千裏光一般高1~5米,但在魯文佐裏山脈,它們都長得比兩層樓還要高!

植物學家認為,這裏的植物之所以長得異常高大,是因為這裏雨量豐富、陽光充足以及土壤呈酸性。在參天大樹雲集的森林裏,天生喜好陽光的喬木為了得到充足的陽光和雨露,必須比周圍的樹長得更高大,加上酸性土壤適合這些植物的生長,所以魯文佐裏山脈的植物普遍都長得異常高大。至於動物為什麼也長得異常高大,也許是因為作為動物食物的高大植物中含有某種生長激素,但目前科學家們還無法給出科學的解釋。

天山

天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的烏恰縣克孜爾河穀,直到哈密星星峽以東,全長25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平均海拔為4000米,是亞洲最高大的山係之一,也是南、北疆的天然分界線。

天山海拔2800~4000米的山間穀地,無數的河溪、泉流滋潤著大大小小的高山草甸,這裏是優良的夏季牧場。海拔1800~2800米之間,高山河流將山體切割成條條幽深的峽穀,形成塊塊河穀低階地,這裏水源豐富,生長著雲杉、楊樹、榆樹等多種喬木,林間有茂密的草甸,也是良好的牧場。1800米以下,有不少山間盆地,河渠縱橫,農田阡陌,是天山山麓地帶發達的農業區。

據統計,天山有冰川9128條,總麵積近9260平方千米,儲水量相當於長江一年的入海水量。冰川融水成為新疆主要河流的補給水源。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是天山第三高峰,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距博格達峰兩側不到3千米處,並立著海拔5287米的帕格提峰和海拔5213米的未萬別克峰,三座山峰連在一起,並稱“雪海三峰”。在博格達峰區15平方千米範圍內,共有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巨大的博格達峰群,是天山東段的山脈中唯一的大型峰群。博格達峰雖然並非天山山脈諸多高峰之最,但憑著它的神奇與險峻,成為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最有神性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