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比利牛斯山包括從鬆波特山口到加龍河上遊河口的這部分山體。這段山脈山勢最高,險峰林立,終年積雪,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座,比利牛斯山脈的最高峰阿內托峰海拔3404米,即位於此段。
這段山脈受地中海和大西洋氣候影響較小,山間各地冬季的嚴寒氣候延續時間較長。
東比利牛斯山又稱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從加龍河上遊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這段山脈海拔較低,多為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和山間盆地。
比利牛斯山脈蘊藏著豐富的礦藏,鐵、錳、鋁土、汞、褐煤等礦產豐厚。
另外,山中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是重要的旅遊勝地,又是冬季登山滑雪的理想場所。
馬卡魯峰
馬卡魯峰是世界最高峰之一,屬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和中國西藏邊界。它曾受到攀登埃弗勒斯峰的登山家的注意,但到1954年才開始有人嚐試攀登這座冰河覆蓋的陡峭山峰。1955年5月15日,一個法國登山隊兩名隊員庫日(JeanCouzy)和泰瑞(LionelTerray)首先登上頂峰,兩日內其他7人跟著到達。
馬卡魯山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位於東經87.1毅,北緯27.9毅,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其西北直線距離24千米就是珠穆朗瑪峰。
沿西北山脊和東南山脊為界,其北側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境內,南側屬尼泊爾王國。
馬卡魯山有五條主要山脊,分別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衛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為7816米。西北山脊的衛峰為馬卡魯2峰,海拔7640米。東南山脊的衛峰稍高,海拔8010米。
這些峰體上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穀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鋸齒形的陡崖和裂縫,冰崩雪崩也十分頻繁。
火焰山
火焰山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火焰山脈呈東西走向,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千米,最寬處達10千米,一般高度在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重山禿嶺,寸草不生。
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雲繚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據地質學家說,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曆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火焰山自東而西,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
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閃閃發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雲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這就是“火焰山”名稱的由來。
火焰山深居內陸,濕潤氣流鞭長莫及難以進入,雲雨稀少,十分幹燥,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少,到達地麵熱量多;地麵又無水分供蒸發,熱量支出少,地溫升得很高,火燙的大地既可烙餅,又能烤熟雞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斷地傳給大氣。加上火焰山地處閉塞低窪的吐魯番盆地中部,一方麵陽光輻射積聚的熱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麵沿著群山下沉的氣流送來陣陣熱風,由於焚風效應,更加劇了增溫作用,以上種種,使這裏形成名副其實的“火洲”。
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火焰山山腹中留下許多溝穀,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穀中綠陰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吐峪溝大峽穀了。吐峪溝大峽穀位於鄯善縣境內火焰山中段,北起蘇巴什村,南到麻紮村,兩村間的峽穀長約12.5千米,大峽穀麵積約為12平方千米。南北兩端有簡易的盤山公路相連通。
南穀口西南距高昌古城13千米,位置優越。
吐峪溝大峽穀內有火焰山的最高峰。吐峪溝大峽穀的東西兩峰,素有“天然火牆”之稱,溫度最高時可達60益。吐峪溝大峽穀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溝穀兩岸山體本是赭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便顯得五彩繽紛,且色彩濃淡隨天氣陰、晴、雨、霧而變幻萬千。
山澗小溪鬥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穀底,溪流清澈。仰望千姿百態的五彩奇石,紅、黃、褐、綠、黑等多種色彩雜陳於眼前。吐峪溝峽穀山體之奇、山岩之美、澗水之秀、珍果之甜,為其他峽穀所少有,稱之為“火焰山中最壯美的峽穀”。
吐峪溝大峽穀底部的土壤呈黃紅色。穿穀而過的天山雪水將黃紅色的土壤衝出南穀口,在峽穀南端形成了肥沃的衝積平原。這種土壤最適宜培植無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戶中國正是在吐峪溝。這裏是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的故鄉,也是無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這裏出產的無核白葡萄顆粒最大、甜味最濃,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