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山嶽峰巒大觀(1)(1 / 3)

麥金利山

麥金利山原名迪納利峰,是最早征服北美大陸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沿用久遠的名字,迪納利在印第安語中的含義是“太陽之家”。後來,此山以美國第25屆總統威廉·麥金利的姓氏命名為“麥金利山”。

麥金利山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大草原上,號稱“美國屋脊”。係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隆起的巨大穹隆狀山體,有南北二峰,南峰即海拔6193米的北美洲最高峰,北峰高5934米。山上終年積雪,雪線高度為1830米。南坡降水量較多,冰川規模較大,有卡希爾特納和魯斯等主要冰川。山區由於受到溫暖的太平洋暖流影響,氣候比較溫和,海拔762米以下生長著良好的森林。極目遠眺整座山,綠色的森林,雪白的山峰,廣闊的冰川,在陽光下相互輝映,風光優美,令人耳目一新。

地處雪域極地的麥金利山,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險山之一。層層冰蓋掩住山體,無數冰河縱橫其中,有時候,山間的風速可以達到每小時160千米。在這裏,冬季最冷時氣溫低於-50益,在這裏登山如同是在北極探險。

從18世紀被發現一直到1913年,麥金利山才首次被人類征服,以特德森·斯圖特為隊長的四人登山隊終於在1913年6月7日到達頂峰。後來,斯圖特在其出版的《麥金利攀登》一書中描述了他們攀登中的經曆:“我們大部分時間待在冰川上,常常被濃霧、寒冷、潮濕以及陰暗所包圍。周圍陡峭的山上不時傳來由不穩定雪層所造成的雪崩的巨響,雪崩前的雪霧經常蓋過冰川。在雪崩前沒有任何跡象,也不知道雪崩是否可能摧毀我們。”時至今日,麥金利山攀登史上已有90餘人葬身山穀,被冰雪永遠埋葬,其中包括許多知名的登山家。盡管如此,登山者人數還是逐年上升。為什麼他們要冒著生命之險去攀登麥金利山呢?山腳處一塊石碑上刻著的新西蘭登山家愛德蒙的名言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山在那裏!”山在那裏,美也在那裏,麥金利山以其無與倫比的天然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隊。

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中國廣東省北部,處於韶關市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丹霞山被譽為嶺南第一奇山。山體由紅色沙礫岩組成,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極具特色,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這裏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狹義的丹霞山僅限於北部的長老峰、海螺峰和寶珠峰構成的山區,以寶珠峰最高,海拔409米。廣義的丹霞山卻包括了這裏由紅石組成的215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區。

丹霞山區在地質構造中屬於南嶺山脈中段的一個構造盆地,地質學上叫丹霞盆地。在距今一億年前後,南嶺山地強烈隆起,這裏相對下陷,形成一個山間湖盆。在湖盆中開始了紅色碎屑物質的堆積。直到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層厚度約3000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盆地地層。其上部1300米厚的堅硬沙礫岩,稱為丹霞組地層,丹霞山的奇山異石,就發育在這層丹霞組地層上。在距今4000萬~5000萬年前後,隨著地殼運動,整個湖盆抬升,錦江及其支流順著裂隙對這一層紅色沉積岩下切侵蝕,保存下來的岩層就成為現在看到的丹霞山群。據專家研究,丹霞山地區的地殼還在抬升,平均每萬年上升0.97米。

構成丹霞山的岩層多呈水平狀態,而且粗細、軟硬不同。粗大的碎石組成的岩層稱作礫岩,一般比較堅硬;粗細均勻的叫砂岩,更細的叫粉礫岩,砂岩尤其是粉礫岩比較軟。軟弱的岩層更容易受到風化和侵蝕,形成與岩層一致的近水平凹槽或洞穴,堅硬的礫岩則突出為懸崖。日久天長,洞穴加深、擴大,上覆岩層失去重力平衡就會出現崩塌。所以丹霞崖壁就是過去的崩塌麵。如果洞穴進一步風化或流水侵蝕,而穿透了某個山梁或石牆,在上部岩層比較完整的情況下可能會保存下來,就是天生橋或穿洞。

比利牛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地處歐洲西南部,位於法國與西班牙的交界處,是兩國的界山。比利牛斯山脈東起地中海海岸,西至大西洋比斯開海灣,綿延430餘千米。

山脈寬度一般在80~140千米之間,東端最窄處,僅10千米,中部最寬處,達160千米,其山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龐大的比利牛斯山脈實際上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延伸,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特征。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古生代頁岩和石英岩構成,在第四紀冰期時,這裏冰川廣泛發育,因此造就了遍布冰蝕穀、冰蝕湖的地貌特征。現代冰川多集中在海拔達3000米的冰鬥和懸穀之內,總麵積約為40平方千米。

比利牛斯山脈按自然特征可分為3個部分,即西比利牛斯山、中比利牛斯山和東比利牛斯山。

西比利牛斯山是從大西洋海岸到鬆波特山口的一段,該段山體由石灰岩構成,大多山峰海拔不到1800米。這部分山脈降水量最大,河流遍布,山體被河水侵蝕,形成山口,為法國和西班牙兩國開辟了一條天然通道。這裏的穀地適合栽種玉米、穀物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