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吸引大量香客遊人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舉行的祈願法會之際,當地人稱為“四大觀經”。祈願法會是寺僧向諸佛、菩薩獻供、祈願、誦經的法事活動,會上除進行一般的宗教儀式外,還有曬佛、跳欠、轉金佛、晾寶等富有特色的宗教活動。
“曬大佛”是四月觀經的農曆四月十五上午和六月觀經的六月初六上午,在寺東側的蓮花山坡展開所藏巨型堆繡佛像一幅,佛像長30米,寬20米,眾僧在大佛前演奏法樂,誦經祈禱,遊客蜂擁而至,信徒頂禮膜拜,氣氛甚為隆重莊嚴。
跳欠是一種獨特的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舞蹈形式(起源於藏族的土風舞),俗稱“啞社火”。常見的有在正月十四、四月十四、六月初七演出的“法王舞”和四月十五、六月初八、九月二十三演出的“馬首金剛舞”兩種。演員身著各種舞衣,頭戴麵具,舞姿獨特,其表演旨在驅逐魔鬼,驅除不祥之物。六月初八上午舉行的“轉金佛”,是僧眾所謂祈願來世佛彌勒菩薩降臨人間的法事儀式。眾僧簇擁一乘玲瓏精巧、四角飾有飛簷、內供彌勒金像的彩轎,彩旗幡幢蔽日,法樂喧天,在儀仗隊前導下繞寺一周,寺僧各執寺中寶物一件尾隨,香客遊人雲集,魚貫而行,場麵十分壯觀。九月法會的二十二日,寺院開放所有佛殿及文物庫房,供僧俗瞻仰,稱為“晾寶”。此外,尚有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誕、忌辰的“燃燈節”和年終辭舊迎新的祈禱會等。
塔爾寺是藏文化藝術的寶庫。塔爾寺在大經堂建成之時首建顯宗學院,講經開法,係統學習因明、般若、中觀、俱舍、戒律等顯宗經典,到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又先後創建起了密宗學院、醫明學院、跳神院和時輪學院,從而形成係統正規的學經製度,字習密宗經典和天文、曆算、醫學、法樂、舞蹈(跳欠)等方麵的知識。現存有數以萬計的有關佛學、藏族曆史、文學、語言等方麵的文獻圖書,是藏學研究的珍貴資料。此外,塔爾寺被譽為藝術“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當之無愧是藏文化園地中的奇葩。
中國護珠塔
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毫無疑問是比薩斜塔,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有斜塔,隻不過沒有比薩斜塔那麼有名罷了。在我國上海南麵的天馬山上,就有一座斜而不倒的塔——護珠塔。現在護珠塔向東南傾斜六度五十一分五十二秒,有人認為它比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傾斜得還要厲害,是世界第一斜塔。當然,這個說法沒有被世界公認,但說它是中國第一斜塔,恐怕沒有人反對。
當你登臨天馬山顛,環顧四野,阡陌縱橫,河流如帶,村鎮星羅棋布,遠山皆在腳下,令人心曠神怡。近看護珠塔,隻見塔的底層已有三分之一的塊磚沒有了,整個斜塔僅靠三分之二不到的底層磚牆支撐著。塔的頂部早已沒有,各層腰簷木結構的痕跡,還是隱約可見。塔旁寫著危險的警告牌。走進塔內,空無一物,抬頭仰望,極目蒼天,加上山頂風大,好像危塔馬上就要從頭頂倒下來似的,令人膽寒。
護珠塔又名寶光塔,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是一座七層八角形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現高約30多米。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上因作佛事,燃放爆竹,引起火災,燒毀了塔心木和各層木結構,引起塔身傾斜。護珠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曆史,南宋年間重修過,到乾隆年間又被大火焚燒。二百年來,塔雖傾斜,卻始終屹立於天馬山巔,斜而不倒。究其原因,眾說紛紜,今擇數說,介紹於下。
第一種是當地傳說,塔是向東南傾斜的,而在塔的東南麵有一株古銀杏樹,它是“鬆郡九峰”之一的辰山仙人彭素雲在五百年前種植的,樹的枝葉皆西向,後來樹雖枯死,但它依靠神力,對護珠塔遙向支撐,所以使塔不倒。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僅是人們的良好願望,當然不足為信。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地質構造來分析的,據有關專家考察,天馬山護珠塔是建造在沉陷不勻的地基上,東南方向土質較弱,西北方向土質較強,塔於是向東南方向傾斜。但浙江一帶多東南風,護珠塔造在天馬山頂,四周空曠,所受風力更強,在塔的傾斜力與風力相平衡時,護珠塔能迎風挺立,斜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