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人文地理大觀(4)(2 / 3)

第三種意見是根據古代建築技術來解釋的,認為是古代造塔技術的高超所致。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來黏合磚塊。這種黏合劑的強度不亞於現代的水泥砂漿,據說用這種黏合劑來建築時,時間愈久愈堅固。

在考古發掘中,常發現古代的墳墓,是用糯米汁拌以石灰等作為黏合劑的,現在發掘古墓時,還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拆除。護珠塔用這種優良的黏合劑,加上古代砌磚技藝的精湛,使護珠塔能夠渾然一體,塔磚不至於一塊塊塌落下來。

為了搶救這一座珍貴的千年古塔,1984年5月開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積極組織力量,對斜塔進行全麵搶修,組織專家製訂方案,貫徹“外貌不變,斜而不倒”的原則。在搶修時,發現塔身上部雖已傾斜,但埋入地下的塔基,卻沒有動,所以形成了斜而不倒的獨特現象,這是第四種看法。

傳說古代造塔時,磚縫裏填有銅錢,一方麵為了使磚層平整,寶塔堅固;另一方麵,出於迷信,認為可以鎮妖避邪。因而後來不斷有人在塔磚中尋找銅錢,把塔磚拆掉,致使塔的底部毀壞更甚,逐漸傾斜。

從乾隆至今二百多年中,無數次的狂風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掀了。

1954年刮十二級台風,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黃海地震,上海市區的房屋也受到擺震動,但是護珠塔突兀地挺立在天馬山顛,猶如一把利劍,直刺青天,迎風屹立,巋然不動。看來,護珠塔的確不同凡響。

敦煌石窟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麵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莫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隻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他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簷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淳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致,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紮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螺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