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旺大壩1960年破土動工,五年後大壩合龍,1967年阿斯旺(Aswan)大壩工程正式完工。這個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壩工程,它高112米、長5千米,將尼羅河攔腰切斷,在高壩內形成了一個長650千米、寬25千米的巨大水庫——納賽爾湖。到1970年,大壩內安裝的12部水電發電機組全部投入運轉。
在20世紀60年代阿斯旺大壩興建時,人們對大壩的認識還是片麵的。阿斯旺大壩建成後陸續出現的生態和環境問題當中,有些是設計時預料到、但無法避免或無力解決的;有些則是有所預料、但對其後果的嚴重性估計不足的;還有些問題則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要精確地預測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還是相當困難的。由於在興建大壩前,要判斷大壩工程的後果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所以,目前很多國家的公眾輿論和學者專家們往往對超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持反對或謹慎的態度。
綜合評估大壩的利弊並非易事。首先,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很難用資金這個單一標準來綜合衡量和測算;其次,目前人類還隻是在觀測大壩的近期後果,而對大壩的遠期影響還很難預測判斷,因為有些影響在大壩建成後的幾十年內可能還不明顯或尚未顯露;另外,如何準確可靠地觀測生態和環境的變化還是一個難題,例如,河水含沙量、水庫魚產量、水量蒸發率等數據可以比較準確地采集,但是還有很多數據的觀測分析還有待探討研究;還有,究竟以哪些數據信息來對超大型水利設施的效果進行科學公正的評估,如何權衡判斷利與弊,到底利多大、弊多深,利能否抵消弊,這些問題尚需深入探討。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所有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後,還沒有一處建立起一個完整綜合的生態和環境監測係統,上述的困難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例如,從如何評價阿斯旺大壩對流行病發病率的影響這一問題中,就可以看出,綜合評估大壩的利弊雖然非常必要,卻是十分困難的。當年有的專家曾經提出,阿斯旺大壩建成後將會導致血吸蟲病患大量增加,主要的理由是寄生釘螺在緩慢的流水中會迅速繁殖。但是,大壩建成後的統計數字卻表明,大壩建成前後血吸蟲流行指數的差別並不明顯,而腸血吸蟲則在大壩建成後有增加,具體原因目前尚不明了,但似與大壩無關。
然而,流行病發病率不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其他因素如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居住遷移以及醫療衛生水平變化的影響。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分析大壩建成前後血吸蟲流行指數的差別,就顯得更複雜了。也許還需要在埃及找到一個經濟、社會、醫療水平還停留在20世紀30~50年代狀態的地區,這樣才能觀察到,在沒有明顯社會經濟進步的情況下,建壩對血吸蟲流行指數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僅僅討論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還是不夠的。因為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會轉變成對人類社會經濟的損害。例如,阿斯旺大壩建成後,尼羅河兩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這大大提高了農業成本,降低了農業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學家估計,由於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農業淨收入下降了10%。結果,雖然因為水利灌溉條件的改善,使農作物由一年一季變為一年兩季,單位土地麵積的年產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卻增加得更快,導致農民淨收入下降。
如果一個大壩已經建成多年,人類該如何麵對它帶來的種種正麵、負麵的影響呢?目前,世界各國民眾主要有兩種相反的看法。一部分環境保護人士主張廢掉水庫大壩及發電設施,他們認為,大壩所帶來的各種效益與其產生的負麵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對大壩加以改造,既然大壩已經建成了,隻好逐步治理相關的種種問題。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人類應該重視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積極采取措施,設法減緩這些負麵影響,“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但是,也要看到,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有些是持久性的、難以治理的。所以,當我們在考慮大壩的直接經濟收益時,萬萬不可無視大壩的負麵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