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這裏是悉尼人也是旅遊者酷愛的休閑地。你可以坐在海邊,安靜地喂著鴿子,看著海水聽聽歌,也可以加入露天音樂會隨著節奏手舞足蹈。
塔爾寺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相傳在他降生後,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檀香樹,樹上長出十萬片顯現出獅子吼佛像的葉子。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母親依兒子信中囑咐,以這株白檀香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築塔,以此紀念宗喀巴大師,塔爾寺由此得名。到明嘉靖年間,這裏又先後建起一座坐禪靜房和一座彌勒佛殿,塔爾寺初具規模,藏名稱之“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身像慈氏洲寺”。
塔爾寺經明朝以來曆代陸續增修擴建,逐步發展成有眾多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全寺占地六百餘畝,殿堂五十二座,僧舍等九千三百餘間,僧人最多時達三千六百餘人。
塔爾寺在佛、法、僧學、文化藝術、外事、供給、組織管理等方麵,有一個非常發達完備的寺院係統。由於它在曆史上的政治特殊性和宗教地位,使之成為西北地區佛教活動中心,而且在遍布全國的藏、蒙、土、裕固、納西等民族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四百多年來,這裏香火繁盛,人文薈萃,曆代王朝政府對它關心備至,大力扶持,封授塔爾寺高級僧侶以各種尊號,給予優厚的賞賜。許多藏族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也對它特別厚愛,他們生前在這裏講經弘法,建殿造像,捐獻大量法器,死後也在這裏立塔埋骨,給塔爾寺留下大量珍貴文物、聖物法器。
塔爾寺四山環抱,殿宇雄偉,佛像莊嚴,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和大經堂為全寺主體殿堂。大金瓦寺初建於明嘉靖年間,建築麵積456平方米,大殿為3層通高19米的歇山式建築,殿頂覆以鎦金銅瓦,殿脊安置有“金輪”“金幢”“金鹿”,飛簷四出,各具形式。牆麵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有被譽為“世界第一莊嚴”的大銀塔,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乾隆皇帝禦題“梵教法幢”匾額。整個大殿拔地而起,突出於周圍建築物之上,金頂紅牆,燦爛雄偉,威嚴莊重。這裏是主供宗喀巴和做法事的重要場所。小金瓦寺初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為“四合院”式布局,藏式雙層平頂建築,覆以鎦金銅瓦的金頂,頂脊置有法器聖物,殿內主供各護法神像,陳列有被護法神製服的代表惡魔的熊、野牛、野羊等標本,這裏充滿威嚴、神秘的氣氛。大經堂初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1912年失火焚毀後重修,總建築麵積2750平方米,經堂為平頂式建築,是全寺麵積最大的殿堂,氣勢宏偉,經堂內矗立的168根藏式楞柱對稱排列,外裹有彩繪毛毯,柱間懸掛各種堆繡的卷軸畫和幡幢、寶蓋等,正上方供有無數佛像、藏文經典,設有達賴、班禪以及法台座,地上鋪以地毯坐墊,可供三千僧人集體誦經。這裏是全寺的經堂,也是塔爾寺顯宗學院所在地。
除主體殿堂外,還有彌勒殿、九間殿、三世達賴靈塔、釋迦殿、依怙殿、祈壽寺、居巴紮倉(密宗學院)、曼巴紮倉(醫明學院)、丁科爾紮倉(時輪學院)、如來八塔、時輪塔印經院、活佛府邸、大廚房等建築。其中令人稱奇的是位於東北角上的大廚房,內設五口大生銅鍋,據說這五口鍋可容一石米、十頭牛、二十隻羊、五鬥葡萄及蕨麻,不過隻有在全寺僧人舉行誦經等集體宗教活動才能派上用場。塔爾寺除有各種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軸畫和匾碑外,還保存有宋代的瓷壇、明代的龍瓷瓶、清代的龍魚瓶、玉雕觀音等眾多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