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文地理大觀(3)(2 / 3)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烏鬆的設計脫穎而出,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洲新政府與約恩·烏鬆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Hall、LionelTodd與DavidLittlemore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裏麵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

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麵。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麵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

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麵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麵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拚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悉尼歌劇院(SydneyOperaHouse)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標誌,到過和沒有到過悉尼的人,大概對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劇院都會有耳聞。造型獨特的悉尼歌劇院是悉尼的標誌,它的意義遠遠超出於歌劇院本身了。當然,每一年在此舉行的歌劇芭蕾舞等各種演出,也是許多澳洲人一年之中的重要節目。

雪白的貝殼造型的悉尼歌劇院,坐落在碧綠的海水和皇家公園寧靜的草地森林之間,它給人的感覺既壯觀又精致,既氣象萬千又微妙細膩。歌劇院所在的這片鄰水地區也叫做環形碼頭,它離市中心很近,是悉尼重要的水路,每一天這裏出發的船隻運送著無數上下班的人和旅行的人。歌劇院於是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和左邊的這些美麗的碼頭、右邊的皇家公園構成了一處富麗堂皇的整體景色。

每到周末,環形碼頭小路的兩邊有很多唱歌的、彈琴的、做雜耍的和搞人體雕塑的藝人,路人或者站著或者圍坐在他們周圍欣賞著探詢著;他們用陽光一樣開朗的神情和路人交流著;歌劇院門前的廣場上,常常有免費露天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