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著如風景畫般的山林美景,沉浸於這裏獨有的悠閑世界,貼近自然,感覺自己仿佛有了翅膀,飛向這美麗、靜謐的天堂。
石頭教堂
在埃塞俄比亞中心地帶的山區,坐落著13世紀“新耶路撒冷”的11座窯洞教堂。這些教堂位於一處由環形住宅組成的傳統村落附近,用11塊中世紀的整塊石料敲鑿而成。
拉利貝拉的石頭教堂是在形成拉斯塔高原的大片紅色火山石灰石上開鑿而成的,是12世紀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產物。
王國的新首都建於拉斯塔地區一座山的旁邊,它現在是坐落在海拔2600米處的一個小鎮,是拉利貝拉的隱修中心,是以在那裏開鑿教堂的紮格國王的名字命名的,意在將它建成一個新“聖城”。
拉利貝拉有11個中世紀的教堂和小教堂,它們在一條大部分幹涸的溪流——約旦河兩邊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幾乎沒有高出地平麵。其中4個是在整塊石頭上開鑿的,其餘的則要小些,要麼用半塊石頭鑿成,要麼開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麵向信徒標示其位置。每個群體都是一個由某種圍牆圍繞著的有機整體,遊客在裏麵可沿著在石灰石上開鑿的小徑和隧道網四處漫遊。
獨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狀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溝將高原的其他部分與之分離出來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來的。雕刻自頂部(穹頂、天花板、拱門和上層窗戶)始,一直延續到底部(地板、門和基石)。為了使夏季影響這一地區的滂沱大雨能通暢地排掉,用這種方法創造的空間平麵呈輕度傾斜狀。
建築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頂、簷溝、飛簷、過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視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
拉利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耶穌基督教堂,它長33米,寬23米,高11米,精雕細刻的飛簷由34根方柱支撐。這是埃塞俄比亞唯一一個有5個中殿的教堂,據16世紀葡萄牙使館派往所羅門宮廷的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神父說,過去的阿克蘇姆大教堂也有5個中殿。
根據基督教的慣例,有3個分別麵向東、北和南的門通向教堂內部。這是按長方形廊柱大廳式基督教堂修建的。呈東西向,隔成8間,28根支撐半圓形拱頂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間。
聖喬治教堂坐落在一個近乎方形的豎井狀通道(22~23米)的底部,與其他教堂相分離,形似希臘十字架。它的地基很高,裏麵既無繪畫,也無雕塑,因為這些東西會轉移人們對其和諧而簡單的線條的注意力。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個臂都與一個半圓拱相交,而這些半圓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間的4個角的壁柱上雕刻出來的。雖然這個建築的低層窗戶屬阿克蘇姆風格,但高層窗戶上卻有著與各個教堂相類似的帶花飾的尖拱。
相鄰的聖瑪麗亞教堂比耶穌基督教堂的麵積小些,高度為9米。牆上的窗戶為阿克蘇姆風格,裏麵有3個中殿,其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從上到下都覆蓋著有代表意義的幾何圖案(希臘十字、萬字飾、星形和圓花飾)和動物圖案(鴿子、鳳凰、孔雀、瘤牛、大象和駱駝)的裝飾性繪畫及按福音書描繪耶穌和瑪麗亞生活場景的壁畫,但大多已損壞。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繪畫可追溯到紮拉·雅各布國王(1434~1465)統治時期。主門之上是一個描繪兩個騎手殺死一條龍的淺浮雕,由於埃塞俄比亞的聖所中很少有動畫雕刻(實際上,在基督教的中東地區都是這樣),所以這幅雕塑屬珍品之列。
聖邁克爾、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體教堂組成一個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教堂——聖邁克爾教堂被用十字形支柱和諧地分為3個中殿,供奉耶穌受難像的各各他教堂的最顯著特征是在其兩個中殿的牆壁上雕刻的7個真人大小的牧師係列像。此外,它的壁龕中還有一個基督墓。
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長加百列與拉斐爾教堂為地下教堂,起初用於非宗教目的,後被聖化。它們一度可能是王室住宅。往前不遠,利巴諾斯教堂既有獨石教堂的特點,又有地下教堂的特點。它的四邊被一個環繞四周、內部挖空的高高的長廊與山分開,而其頂部卻與高處的岩石塊連為一體。埃馬努埃爾教堂是一個有著3個中殿的長方形教堂,具有阿克蘇姆古典風格的所有特點。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藏王鬆讚幹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曆史。
唐初,鬆讚幹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為妻,為誇耀後世,在當時的紅山上建九層樓宮殿1000間,取名布達拉宮以居公主。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圍城三重,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製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鬆讚幹布的跑馬場。當由鬆讚幹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毀滅之時,布達拉宮的大部分毀於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