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空杯與滿杯(1 / 2)

一個小有成就但心氣頗高的年輕人去大師那裏求道。大師要他倒水,並且不要停下來,結果自然是水倒了一地。大師由此說出禪機:“既然你知道杯子是滿的,水怎麼還能倒得進去呢?”年輕人於是大悟,深刻認識到,大圓滿還需要“空杯心態”。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如果一個杯子有些渾水,不管加多少純淨水,仍然渾濁;但若是一個空杯,不論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終清澈如一。學習也是如此。

這些故事聽起來頗有道理,也經常被拿來作為教育員工的工具。不過這樣的故事聽多了,不免讓人有些疑惑———人的腦子和心態真的能像一杯水一樣,倒進倒出嗎?

我們可以看看現今大呼大叫“空杯心態”的都是一些什麼企業。這些企業大多還算不上一流,老板雖然也知道“求賢若渴”,但真正懂得如何用才的恐怕寥寥無幾。

真正優秀的人才是不可能完全抱著“空杯心態”的,他們過去的經驗和智慧也必將會帶到現有的企業中去。這是構成他們市場價值的重要原因,也是雇主招聘他們的真正理由。否則,那些雇主為什麼不去找那些可以說是“一張白紙”的大學畢業生呢?

這些號召“空杯心態”的企業,本質上是出於人才雇用的需要,卻不懂得如何尊重與使用人才。那些口口聲聲要求新員工要有“空杯心態”的企業,說到底是借此壓低人才的市場價格,減少自己在人力資源領域的投資。這樣的企業通常離優秀的雇主差距很遠。

在被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就已經是優秀人才了。劉備放低了“民營企業家”的身份,“三顧茅廬”,求賢若渴,不僅沒有要求諸葛亮有“空杯心態”,還承認諸葛亮原來的價值,委以重任,即便自己的“創業夥伴”關羽、張飛提意見也在所不惜。

據考證,諸葛亮是劉表的姻親,而劉備曾經寄居劉表籬下,因此他們很早就認識了,而且頗具戰略眼光的諸葛亮也早就看好劉備,希望把自己的職業前途與劉備綁在一起。當初諸葛亮之所以不願意投入劉備門下,是因為劉備也曾要求諸葛亮有“空杯心態”的緣故。

如果諸葛亮當初真的保持所謂的“空杯心態”,從一般謀臣做起,恐怕諸葛亮就沒有後來成功的職業生涯了。諸葛亮的成功在於他有一個很好的職業生涯起點,以不到而立之年做了“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導師,一個正確的職位上保持了正確的姿態,做了正確的事。

曆史證明,諸葛亮高調進入“劉備集團”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雖然初期“劉備集團”的“創業夥伴”不滿諸葛亮的高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諸葛亮的業績表現,這些都不是問題了。如果諸葛亮初期是保持“空杯心態”低調進入的話,他最終的命運很可能就是被埋沒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