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為職業手冊。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隻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為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為“五經”之一。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家所傳習的《禮經》立於學官,當時屬今文經。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禮”三十九篇,但未傳下。今文經傳至西漢末,有戴德、戴聖、劉向三個篇次不同的本子。漢末鄭玄用劉向按尊卑吉凶次序編排之本作注,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隻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當時門閥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詳定血統親疏的《喪服》諸篇,出現了不少有關著作。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十七卷,南宋時與鄭注合刊為《儀禮注疏》。當北宋熙寧(1068~1077)中一度廢《儀禮》.不為經,元祐(1086~1094)間又恢複。曆宋、元、明,續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餘家,以胡培翠《儀禮正義》為世所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