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後期根據周王朝係統曾有過的官製加工整理的王朝設官分職的書。漢代原稱《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末劉歆始稱《周禮》。全書六篇分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塚宰,稱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宮中事項,有屬官六十三;地官司徒,稱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內人民教養,有屬官七十八;春官宗伯,稱為禮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屬官七十;夏官司馬,稱為政官,管理軍製、步騎、兵甲、交通及各方諸侯有關事項,有屬官六十九;秋官司寇,稱為刑官,管理刑獄、司法政務,兼掌禮賓等,有屬官六十六;冬官司馬,稱為事官,管理工程建設,兼及溝洫、土地、水利等,這一部分在漢代發現時已缺,當時取《考工記》抵充,有屬官三十。舊時常約言共有官三百六十,實為三百七十六,每一官職皆有不少屬員,合計數萬人。《周禮》以官製的職掌聯係各種製度,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組織民戶,廣征貢賦,充實府庫,為治理統一的大國提供設計藍圖。

當西漢立“五經”於學官時,其中沒有《周官》。據說最初由河間獻王獲得一部先秦古文寫的《周官》,獻於漢王朝。王莽時,劉歆把它立於學官。王莽失敗而書亦廢,劉歆學生杜子春保存該書並為之作注,後傳給鄭興、鄭眾、賈逵等。鄭興等曾作《周官解詁》。馬融又作《周官傳》,傳至鄭玄,作了集大成的《周官禮注》,和他的《禮經鄭氏學》(即今文《儀禮》)及《禮記注》(即《小戴禮記》,兼有今古文)合稱“三禮”,列為儒家經典。為此今文家則加反對,臨孝存以為《周官》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何休亦以為該書是“六國陰謀之書”。鄭玄據理力爭,以為該書“乃周公致太平之跡”,作《答臨孝存〈周禮〉難》。因鄭玄作的注很完備,《周禮》遂被認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於世。唐賈公彥撰《周禮義疏》四十二卷,至宋時與鄭注合刻為《周禮注疏》。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曾效法《周禮》中的理財精神興行各種新法,引起反對者對該書的反感。蘇轍首先寫了長篇論辨,指出《周禮》之不可信處有三點,借以反對王安石。《朱子語類》中提到胡安國父子以為《周官》是王莽托劉歆偽撰的。宋代還有司馬光、張載、程頤、洪邁、魏了翁、包恢等知名學者持類似的批評態度。到清代,萬斯同《周官辨非》又指出其偽處五十餘節。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說它“出於西漢之末”,毛奇齡《經問》說:“《周禮》自非聖經,不特非周公所作,且並非孔孟以前之書。”方苞《周官辨偽》則以為《周官》原有其書,其決不可信之處則是王莽、劉歆竄入。此外還有江永《周禮疑義舉要》、楊椿《周禮考》等書亦致疑辨。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極力宣揚劉歆偽造之說,據《王莽傳》所謂“發得《周禮》,以明因監”一語,遂定為“劉歆所偽傳也”,以為其本文原出《管子》及《戴記》。《管子·五行篇》以為天子有六相,以天地四方為名,即《周官》六官所自出。此說流傳後,使不少人相信《周禮》果出劉歆偽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