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區為主,綜合記錄該地自然和社會方麵有關曆史與現狀的著作。亦稱地誌或地方誌。另外,還有一些專載江河湖海、祠廟寺觀、名勝古跡、水利交通的書籍,亦可歸人其內。方誌的傳統分類法屬於地理門。

中國的方誌,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大體而言:一是綜合全國情況的有總誌和一統誌。二是地區性方誌、省誌,除常稱通誌外,也有稱為總誌、大誌、全誌、省圖經的。府誌。州誌,包括直隸州誌和一般州誌。縣誌,分縣誌、縣丞誌等。廳誌。鄉村鎮誌,包括鎮誌、鄉誌、村誌、場誌、裏誌、坊誌等。鄉土誌。其他有衛誌、所誌、司誌、屯誌、邊關誌、鹽井誌、鹽場誌,以及介於省誌和府誌間的道誌。三是專誌,指山水禪林、寺廟、書院、遊覽勝跡、人物、風土方麵的誌書。

方誌起源很早。《周禮·春官》有外史“掌四方之誌”的說法。到了西漢和魏晉時期,“方誌”一詞已屢見不鮮。關於最早的方誌書,有人根據《周禮》所載,把早期的諸侯國史與後來的府州縣誌相類比,認為傳說中晉國的《乘》、楚國的《禱杌》以及魯國的《春秋》,已初具雛形。也有人認為方誌導源於古地理書,如《山海經》和《禹貢》,後世撰方誌者多仿效之。方誌和古地圖的關係也很密切,從兩漢到隋唐時期大量出現的圖經,可見到它們間的淵源關係。

方誌的形式和內容,是在時代的前進中逐步充實完善起來的。大體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方誌尚處於形成階段。當時,無論是體例內容,方誌皆屬地理書,其稱謂亦多為“地誌”、“地記”。其內容主要記敘地區的方域境界、山川物產、風俗民情。但也出現了一些專記物產、山水、道裏、寺廟的專誌。現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較完整內容的方誌書《越絕書》(相傳為東漢袁康所撰),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隋唐兩朝,“地記”日衰,“圖經”盛行,以“誌”、“記”為名的方誌書也發展起來。所謂“圖經”,開始多以圖為主,表示疆域、山川、土地,經是圖的說明,是圖的附屬物。隋唐時期,“圖經”已以經為主,圖反成為輔了,更加接近於後來所說的方誌的性質。隋朝大業年間,朝廷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報尚書省。唐朝規定,州郡圖經每三年編造一次,後改為五年一次;若州縣有變,山河有改移者,不在其限。現存的《元和郡縣圖誌》四十卷,成書於唐朝中期,可大致窺見隋唐圖經的內容。該書按地方政區四十鎮分列篇目,每鎮有圖(圖現已亡佚),下載府州縣戶口、沿革、山川、道裏、貢賦等。後來在敦煌石窟出現的《沙州圖經》、《西州圖經》等多種,雖已殘缺不全,但亦可見其所載內容之廣泛。

宋代是中國方誌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宋初編《太平寰宇記》,吸收前代“地誌”、“圖經”的經驗。編人姓氏、人物、風俗等門類,因人物又詳及官爵及詩詞雜事,使以記地為主的方誌成為史學的一個分支。至此方誌書始體例初備,自成一體。宋代的方誌,雖然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據已知書目計算,約有六百多種,超過前麵任何一代。其體例,周應合《景定建康誌》可為代表。全書分錄、圖、表、誌、傳五類,每類又有細目,層次清晰。又如範成大《吳郡誌》,將全書分成四十餘目,條理不紊。它們都對後來的修誌者產生深遠影響。

元代的誌書以成宗大德七年(1234)成書的《大元大一統誌》最為著名。全書1300卷,“於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跡、人物、風俗、土產之類,網羅極為完備”。明代修《大明一統誌》,曾以之作為根據。《大元大一統誌》已無全本,今可見者僅剩十數卷。

明代的方誌比較前朝又有發展,數量和種類都有增加。全國有一統誌,各省普遍修總誌或通誌,省以下的府州縣亦各多次修誌。此外還出現了像《延綏鎮誌》、《山海關誌》等邊關誌,以及村鎮誌等等。對於誌書的性質,明人明確提出屬於史的範疇。同時還出現了以正史為體的編撰方式,視方誌為“資治”之書。明代的誌書類目繁多,如程文的弘治《句容縣誌》124目,李希程的嘉靖《蘭陽縣誌》112目。但也有以簡略見長者,如弘治間康海修《武功縣誌》,共三卷七篇;韓邦清的正德《朝邑縣誌》,內二卷七篇,不足七千字,都很出名。

清代是地方誌的全盛時期,不但種類全、數量多,在體例和內容方麵也更加充實完備。一批著名的方誌學家直接從事修誌實踐,並在輯佚舊誌和在方誌學理論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