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有件事給我的心理壓力很大,希望得到您的幫助。”走進心理谘詢室的小崔剛剛落座,便開門見山。
小崔人在中年,從他的坦誠和文雅中,我看出他的領悟能力。實話說,遇到這樣的求詢者,我常常感到信心倍增。因為求詢者的領悟能力將製約著心理谘詢的成效。於是,我也直奔主題:“請具體談談,是什麼事情給自己造成了壓力?”
“情況是這樣的。”小崔回憶道,“我現在在一個鄉當鄉長。我感到在許多事上人家和我過不去,特別是我們現任的書記,我感覺常常是故意地為難我。”
當事人的感覺常常並不準確,於是,我說:“請談談具體的實例,比如……”
“比如有這樣的一件事。那時,我剛剛從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鄉長提拔為鄉長不久,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給我們單位一個去外地考察的名額,按考察工作的內容本該分管這方麵的工作的副鄉長去。但是當時這位副鄉長因事不能前往。我想,一來我現在是鄉長,二來我過去就是負責這方麵工作的副鄉長,於是,我準備去參加這次考察。但是,和書記交流意見時,他卻明確表弁不同意讓我去。按理我是合適的人選,而且我又提出了請求,他卻偏偏不同意,這不分明是和我過不去嗎?當時,我很是不滿,很是惱火,但我還是忍住了。靜下來想想鬧成矛盾從哪方麵說都不好,結果我什麼也沒說,還是派另一位副鄉長前去考察了事。可是,我心裏很不痛快,這明明是平白無故地受氣嘛!唉,真是為人莫做官。”
“未必是平白無故地受氣。”我表示了理解之後說,“按照因果律,沒有無因之果,有果必有因。這是事物的自然法則。”
“對,您說的對。”經我的提示,小崔回想起了一段往事,“我和這位書記原來都在另外的同一個鄉工作。那時他任副鄉長,我從文化部門剛剛調到鄉裏擔任一個部門的主任。初來乍到許多事摸不著頭腦。轉眼就是年底,另一位副鄉長說,按照不成文的慣例,各部門的活動資金應該拿出一些給鄉裏的主要領導表示一下‘意思’。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按照他的意思拿出了幾百元。事後那位副鄉長說分給了主要領導。我不知就裏當時就這麼過去了。可事後才知道,後來任書記的這位副鄉長沒有得到這個‘意思’。他和別人表示過不滿,並且放出風來說,要讓我為此嚐到苦頭。我幾次想作解釋都錯過了機會。不久我調到了現在的鄉,也就把這件事放下了。偏巧的是兩年後他也調來這個鄉任了書記。如果說有果必有因,我想這個‘因’可能就在此了。”
“這樣想,很好。”我表示同意他的分析,“我們姑且不論官場上許多難以說清的是是非非,心理谘詢師也不是道德家,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化解心理壓力。你能這樣想,至少可以使自己不再感到是平白無故地受氣,這樣可以使自己的心弁平和一些。是嗎?”
“是,這樣想來,自己也不再那麼委屈了。”小崔的心中有了平和。
“不僅如此。”我話鋒一轉,“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想想,你還會有新的體驗。假如站在對方角度你又會怎樣想?”
“我會想:肯定是有意而為,是厚此薄彼,顯然是眼裏沒有我這個副鄉長,這樣的人肯定心術不正……”
“好,人同此心。”我肯定說,“人家也會這樣想。因為人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人都存在自我中心意識。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個人隻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做法總是對的。應該說,與兒童昀初的毫無自我意識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到底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並不簡單地隨個體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這才是出現人際障礙的心理學原因。你們這個人際障礙的關鍵就是缺乏心理換位和信息溝通。由於缺乏溝通,特別是直接溝通,常常會有這樣那樣的誤解產生。彼此在沒有直接溝通的情況下僅憑自我中心來分析判斷,再加上難免有另外的一些不真實的信息來幹擾,比如難免有人從中說三道四,於是,形成了現在的人際障礙。”
“那麼,怎樣化解呢?”小崔照樣地坦誠。
我也坦言我的建議:“一是學會心理換位。剛才,當你進行了心理換位之後,你的心弁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不是嗎?二是增進心理溝通。心理溝通,昀好直接進行。當然,就此事是否還需要溝通,何時溝通,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但是,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增進人際的直接溝通,肯定是減少或消除人際障礙的昀好渠道。”
“心理換位,心理溝通,對,您說的對……”小崔自言自語地重複著,分手的時候,已是滿臉的笑容。
讓友誼和功利“和平共處”
在外地的一個研討會期間,我接待了一位女士的來訪,知道了她的故事:
以前,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之間,存在著真正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但是,昀近我不這麼認為了,我覺得這隻不過是我這個不懂世故的蠢人幼稚的幻想而已。相交了二十幾年的朋友,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居然不肯伸出手來。
我和這個朋友是中學同學,上學時關係就不錯。後來各自參加工作了,雖然來往少了,但還時常有聯係。再後來,我們又相約一起上了“業大”。又四年同學,我們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後來,他們的夫妻關係發生了危機。為了離婚,她什麼都沒要,給自己來了個掃地出門。因為鬧離婚跟父母的關係也很僵。一時她竟無處可去。我覺得既然是朋友,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該鼎力相助。我說服了丈夫,讓她住到我家。其實,我家當時住處並不寬餘,又有小孩,的確是不大方便的。後來,她在感情上又連續遭受了一些挫折,我都盡力給她以幫助。我這樣做的時候,覺得是盡朋友之情。我想,如果我遇上了困難,她也會這麼對我。
想不到這不過是我以己度人。近幾年,我的這位朋友經商發了財,買了房子買了汽車,有了一份不小的產業,也去過幾個發達國家,本事、見識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看到她的成功,我是很為她高興的。盡管這幾年她因為忙她的事情,我們見麵並不多,但是常有電話聯係,她也曾把從國外帶來的一些小禮物送給我。在我心中是一直保持著我們過去的友誼的。去年,我兒子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我們打算讓他到國外上大學。我就托我的這位朋友幫忙打聽這件事。她答應了。過了些日子,我打電話問她有沒有頭緒。她說她找的那個人還沒有給她回音,讓我再等等。我就等著。又隔些日子,我又給她打電話,沒有找到她,公司的人說她出門了。到了春節,按以往的習慣,春節我們總要見見麵的。可這次直到大年初三,我才打通了她家的電話。她說,這一陣子她忙暈了,因為貨物出了點問題,還沒有解決,所以馬上還要出門,今年春節就不能見麵了。至於那件事她正在聯係,有難度,詳細情況等見了麵再說。就這樣我一直等,結果等到的卻是她不辭而別帶著自己的兒子去了國外的消息。
這件事給我的震動和打擊太大了。我感到自己被愚弄了,可是,又想不出她有什麼理由不能對我說實話。這麼多年,我還真沒求她辦過什麼事,這是第一次,也不過是讓她幫我打聽打聽。我真的很難過,為我的朋友這樣對我,也為我們二十幾年的友誼的結束。難道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誼真的找不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