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一位叫韋傑的男子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把一個困惑擺在我麵前:
“雖然我不到40歲,但是昀近兩年來,我感到很累,不論是工作任務,還是日常生活,都覺得非常累。現在,我又麵臨一個困惑,一個很大的困惑。我是中專畢業,準備去進修‘充電’。可以考慮的進修方式有兩種:一是脫職學習,這樣的好處是比較專心,也輕鬆一些,但隻能拿基本工資,收入就少多了;二是在職進修,這樣的好處是照常拿錢,收入較高,但自己肯定要緊張忙碌。兩者各有優劣,我不知怎樣才好?”
現代社會,抓住機會給自己“充電”當然是好事。不論是誰,想充電,都要有投入,或是金錢的,或是時間的,或是精力的。就韋傑所說的兩種進修方式看,不論哪一種,都是較為可取的,對於將近40的人來說,似乎並不很難選擇,怎麼會讓他如此為難?況且,即使為難,也該去做一下職業谘詢或培訓谘詢。韋傑撥通心理谘詢專線究竟為什麼?他說的非常累又是為什麼?事情就是這樣,當事人常常隻是感到困擾,卻一時看不清困擾何在。於是,溝通了上麵的意思之後,我引導說:“我推測還有另外讓你為難的東西。想想看是什麼呢?”
韋傑表示理解:“是這樣的,我在一個基層單位工作,這裏的環境讓我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你的意思是說,想得到滿意的工作環境,但是,對於通過進修是否能夠達到目的,你沒有把握。是這樣嗎?”我分析說。
“對,您說的正對我的心思。”
人的生活環境的確影響著人的發展。而讓我們感到滿意與否的所謂環境其實有兩種,一種可以叫作硬環境,比如偏遠的山區與內地的城市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這種由客觀現實條件造成的不同環境,就是所謂硬環境。硬環境主要由自然的社會的等客觀現實因素構成。一種可以叫作軟環境,比如同是在一樣的地域條件中,甚至同在一個工作單位,有人感到諧心情舒暢,有人卻感到心情壓抑,這種主觀體驗到的不同環境就是軟環境。軟環境主要是由人際關係等人為的主觀因素構成,所以也可以叫作人際環境。當我們談到對環境的滿意與否的時候,有人是因為這裏能否喝上純淨水或辦公設備是否現代化,有人則是因為人際關係是否融洽。
交流了上麵的意思後,我問道:“想想看,你一再強調環境讓你非常不滿意,是屬於上述的哪一種情況?就是說,讓你不滿意的到底是什麼?你究竟想改變什麼?”
韋傑開始看清自己的困擾:“我工作的單位雖然不大,人際關係卻比較複雜。可能是因為我的性格——我對工作要求比較高,對人對事,總是追求完美主義,我感到領導不喜歡我這樣的人,所以關係就不是很好,內心總有一種壓抑感。”
“那就是說,你是想通過進修改變不滿意的軟環境了。”我說。
“是的。”韋傑轉而關切地問,“您看我是否可以達到目的?”
人與環境的關係當然是相互作用的。就是說人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但是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硬環境讓人不滿意,人可以通過進修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工作能力等智能因素,來給自己換一個生存環境。比如,通過考學讓自己走出山溝,走進城市,從而使自己換了一個生存空間。這是就硬環境說。如果是軟環境讓人不滿意,比如是因為與領導關係障礙而使生存環境不滿意,那麼,單是智能方麵的提高,就很難達到這樣的目的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際環境的主人。大凡人際關係原因導致的生存環境的困擾,即使對方確有責任,自身往往也存在人際交往誤區方麵的原因。比如,自身有較重的完美主義人格,不僅對自己,對別人,對生活,都過於要求完美,就會出現人際障礙。再如,自身有較重的自我中心傾向,不善於心理換位,往往缺乏對別人的理解,也會導致人際障礙。如果不走出這些誤區,即使通過考學進修換了工作單位,同樣還會出現人際關係障礙。這種情況,就需要從完善性格方麵去努力了。
交流至此,我說:“其實,你所以說麵臨一個很大的困惑,說明你已經朦朧地意識到,讓你困惑的不是兩種進修方式哪個好,而是進修能否使不滿意的環境得到改變。這是你所以進行心理谘詢的潛在動機。總之,你的問題關鍵是要好好想想,到底是想改變什麼,是改變硬環境,還是改善軟環境。你說是嗎?”
“是的。”韋傑領悟得很好,“看來,我的問題主要是改變軟環境。您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該怎樣做了。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