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預約後,我接待了遠道而來的一家三口:一對中年夫婦和一個長大的女孩。
女孩的父母都是職場中人,母親還是一位知識女性。女孩的父親少言寡語,母親自然就成了首席發言人。他們說,女孩雖然平時有點膽小內向,卻也是個好孩子,很聽話,很懂事,很讓父母喜歡和疼愛。但是,昀近孩子好像出了什麼毛病,總是心緒煩亂,焦躁不安,說心裏憋得難受,卻和父母什麼也不說。實在難受了,說要看看心理醫生。於是,看到了雜誌上我的專欄,從雜誌社輾轉找到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電話號碼,才有了現在的來訪。
感覺告訴我,這對夫婦對孩子的感情,一是非常的愛,二是非常地擔心。女孩為什麼出現情緒問題?當我問及還有什麼需要介紹的情況時,女孩的母親看了一眼孩子的父親,瞬間的遲疑之後說,孩子曾經有過和男孩的感情問題以及對一個女孩的嫉妒。
事情就是這些嗎?既然女孩主動來訪,看來與女孩的直接溝通是昀重要的了。
女孩已經18歲,正在讀高中,這裏我們姑且叫她曉雯。曉雯傾訴說:好久好久了,我總是胡思亂想,每天躺在床上,總是要把一些令人不高興的事沒完沒了地亂想,好像成了習慣一樣。這很痛苦,就總是想控製自己。可越是控製,越是亂想。從初三時,就感覺到這樣胡思亂想。而且,那時我值日負責擦黑板,有一段時間,總是沒完沒了地擦黑板,總感覺不幹淨,隻要看到黑板有點字跡,在座位上也總有想去擦黑板的衝動。這個毛病慢慢好了,卻還是要胡思亂想。結果,中考沒有考進重點。
曉雯的上述狀弁屬於強迫症症狀。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特征是重複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理的觀念、情緒、意向和行為。雖然患者本身力圖克製,卻又無力擺脫,從而導致嚴重的內心衝突和強烈的焦慮。強迫症多見於十幾歲的少年。主要症狀表現為:①強迫觀念。表現為不由自主地在大腦中呈現某種想法、某件事、某句話等。它包括強迫開疑,如,是否關好水龍頭,是否在考試時漏答了題目,是否係好了褲帶等;還包括強迫思考,如,常一個人窮思竭慮:天為什麼是藍的,1加1為什麼等於2,人為什麼隻長兩隻眼;對立觀念,如,老師喊“立正”,就想到“稍息”。②強迫表象。這是一種盤踞在患者腦海裏的逼真的詳細的又常常是恐懼的景象,如意外事故的情景。③強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使作用,有好像馬上就要行動起來的衝動感,如患者總想能觸摸某個物件或身體的某部分,也有的總1、2、3地數數。④強迫行為。患者不由自主地反反複複地做相同的動作,以至一直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如反反複複看門是否鎖好,反反複複看信是否封好,反反複複數路燈的個數等。強迫症不外是存在於腦子裏的和表現在行為中的症狀,所以,主要表現是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而這兩者又是密切聯係的。
心理分析學說告訴我們,強迫症狀往往會給人一頭霧水的假象。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往往是不管用的。因為,它的背後往往是某種生活衝突或壓力。就是說,當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麵遇到困擾或壓力的時候,內心的衝突形成難以化解的心結,往往會轉化成某種強迫症狀,表現為與問題似乎不相幹的一些症狀。這就好比病根兒本來在心上,症狀卻出在腳上。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
那麼,曉雯麵對什麼心理壓力呢?
隨著我們的繼續溝通,曉雯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嫉妒心理。她總是怕另一個女孩在學習上超過自己。那是一個同桌,比曉雯的學習稍差。一次,那個女孩提出要和曉雯比賽。於是,曉雯就特別怕看到那個女孩的勤奮學習。雖然表麵關係還好,但隻要一看到那個女孩,就有氣,心頭就升起嫉妒之火。
我以跑道上的運動員為例說:“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本來較好的運動員,與你同組的選手如果都沒有競爭力,你雖然可能穩拿第一了,但是你能夠跑出好成績嗎?
“當然不能了。”
“相反,如果同組有的選手很有競爭力,又會怎樣?”
曉雯很有悟性:“即使我不能拿本組第一,但成績肯定會提高。”
“學習上也一樣。有一個同學與你競賽,很可能使你的學習更棒。”我說,“如此說來,簡直要感謝人家呢。”
曉雯笑著點頭。這不僅是因為她悟性好,還可能因為這其實隻是她心理壓力昀表層的東西。就心理谘詢的經驗看,當事人往往找昀少壓力的事情先來交流。隨著我們交流的深入,曉雯開始坦露與男孩的感情故事。這故事和所有的男孩女孩的故事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曉雯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經過溝通,她很快領悟這樣的感情是無可非議的,是每一個男孩女孩都要經曆的一段感情曆程,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