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如此順利,應該說,在心理谘詢實踐中,是不多見的。但這並不讓我慶幸,反而有點疑惑。很快,我的疑惑得到了證實。
稍靜片刻,笑容從曉雯的臉上退去,神弁緊張起來:“馬老師,其實我還有更大的困惑。還是就是在初三的時候,一個同學跟我開玩笑說,你媽媽比你才大不過20歲,別是未婚先孕吧。一句笑話,卻勾起了我的朦朧的記憶。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是有過一個女人的照顧過我。後來,好像有人說過我是後媽。三年級的時候,我在家裏的一個書桌抽屜裏發現了一個證明,上麵的大意說我是撿來的孩子。由此我心中就留下了一個越來越重的陰影:媽媽真的是繼母,我真的是撿來的孩子,他們真的不是我的生身父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隨著長大,我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疼愛我的,真心地愛。但我心中的疑問卻一直沒有答案。初三同學的話勾起這一切,我忍不住要和爸爸媽媽討個說法。可是他們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說法,我分明感到是在搪塞遮掩著什麼。這更加讓我困惑不已。我記得就是在那時,出現了總想擦黑板總是胡思亂想的毛病……”
現在,曉雯的心結終於找到了。女孩的強迫症狀主要是這個心結轉化而來。後來與女孩的競賽,怕女孩超過自己,與男孩的感情,怕別人鄙視自己,都是心理的自我防衛。因為自己的身世,心中安全感受到威脅,便隨時提防著受到傷害。焦慮不安,鬱悶憋氣,便是情理之中的了。
曉雯談到的情況,讓我想到她的父母剛才交流時的語言和神弁,我意識到曉雯關於身世的猜測恰似空穴來風,很可能這確是一個非常家庭。就此,我與曉雯談了很多。主要意思,一是,不論你說的情況是否真實,你的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這從今天的來訪就可以看出。二是,假如是實情,媽媽爸爸沒有告訴你,肯定是怕你難於接受,也是為了愛你。三是,感情不是由血緣決定的,是共同的生活相互的關愛孕育的。假如真的沒有血緣關係,父母還能如此地愛你,親情更是無價,更說明你有一個可敬的爸爸,可愛的媽媽。曉雯靜靜地聽,昀後深深地點頭。
針對曉雯的強迫症狀,我介紹了一些自我調整的方法。隨後,我再次與曉雯的父母進行了交流。
他們難為情地笑了。曉雯的母親說:“一來不知到底這樣的事情是否該說,二來真是不好意思說。現在看,您是那麼可以信賴,我們對心理谘詢師也就徹底實話實說了。曉雯的父親經曆了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兩三年的時候,因為沒有生育,領養了曉雯。在曉雯四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婚姻破裂了,我們組成了現在的家庭。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就沒有再生育,專心地撫養著這個女兒。由於怕孩子接受不了,總沒敢對孩子說明。想等孩子長大了,再告訴孩子的身世。看來,這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影響。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人的心理活動有一個特點,對於略有所知又不完全清楚的事物,往往有探究的欲望,因而更為關注,而對於全然不知和完全已知的事物,反而往往並不關注了。這就是有些東西你越是“保密”,人反而越是想去“探密”的道理。曉雯的心弁就是這樣,已經朦朧地知道了一些有關身世的情況,卻又不是很清楚,在這樣的心弁下,自然很想探究,強烈關注。而父母的搪塞加劇了心靈的困擾和不安。這種心緒泛化到其它的生活事件上來,於是常常陷入莫名的焦躁不安。如果讓曉雯知道真像,雖然接受起來需要一個過程,但經過一段心理調整之後,她的心靈會早一點歸於坦然和安寧。事情常常這樣,猜疑和推測一旦既成事實,人們反而比較容易接受和麵對。再說,曉雯已經長大,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世,讓孩子知道隻是一個遲早的事情。就曉雯的心弁看,先前的疑慮和探究的過程,讓她已經早有了心理準備。剛才我們的溝通也起到了鋪墊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心理準備。所以我認為,到了告訴孩子真相的時候了。
曉雯的父母同意我的分析。討論之後我們取得的共識是,為了曉雯順利度過高三,趁著曉雯暑假的機會,讓曉雯了解身世的真相。
後來的一天,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曉雯一家的好消息。曉雯告訴我,她真切地聽父母講述了自己身世的故事,她和爸爸媽媽抱在一起,哭做一團,這是平生的第一次,過後從來沒有過的暢快。她說,她和爸爸媽媽的心貼得更緊了,她會好好讀書,來回報父母。
聽著曉雯的電話,我心頭湧起一陣暖流——隻要世間真情在,一樣地讓人心動。我祝福曉雯,她享有了人間真情的賜福。我祝福這個家庭,他們的親情會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