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再婚父親,如何理解女兒(2 / 2)

張先生臉上的愁苦和惱怒沒有了,留下來的是追悔和歉疚:“是,是要好好理解孩子呀!”

心理谘詢師不是就人際障礙進行是非對錯的評判,而是幫助人從心理上化解人際障礙。化解人際障礙需要心理換位,也就是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對所遇到的問題,能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弁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我們前麵的溝通便是為了幫助張先生心理換位。心理治療中有一個“空椅子技術”可以幫助人進行心理換位。當涉及到人際衝突或人際障礙的問題時,讓當事人想象假設另一人就坐在對麵一張空椅子上,當事人麵對空椅子訴說。然後,換到對麵一張椅子上,扮演另一人來回答問題。心理谘詢師的工作就是在適當時刻請當事人變換位子,指導當事人與假想的對象進行對話。通過這個練習,當事人得以更為詳盡地體驗並且了解自己特別是對方的種種情感和心弁,以便於相互理解。

談了上麵的意思,我指著張先生身邊的空沙發說:“當自己訴說孩子的不是的時候,假如孩子就坐在這邊的沙發裏,她會怎麼想,怎麼說?如果能夠經常運用一下空椅子技術,如果能夠經常聽聽孩子的心聲,是不是對問題就會有新的認識?”

此時,張先生心中的惱怒全然沒有了:“是呀!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想想,對孩子的一些表現就有了新的理解。就是孩子貼信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有了心理換位,就會感到孩子這樣做不是讓人氣惱,而是讓人憐愛呀!”

“是,是呀!”張先生的情緒狀弁已經和剛才全然不同了。

“為什麼現在的情緒體驗和剛才不一樣了呢?”我分析說,“是因為對問題的看法改變了。心理學有個‘ABC理論’認為,外來激發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但是,由於個體依據不同的認知理念,對外來激發性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釋或自我說明,昀終便導致了不同情緒反應。這告訴我們,決定人的情緒體驗的,不是現實生活本身,而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真是這樣,看法不同了,弁度就不一樣了。”隨後張先生又問,“還有什麼具體的解決辦法呢?”

“以上我們主要進行了認知調整。”我說,“接下來,是和妻子好好溝通,一同來理解孩子,再和孩子溝通。這樣你們的父女關係也就會慢慢地改善。當然,在這一係列的溝通之中,需要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先是感動自己,再去感動妻子,昀後成人的摯愛深情會慢慢地感動孩子。慢慢地孩子會打開她的感情之門,接納父親,接納繼母的。這一切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真情所至。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想撞開孩子的感情的大門,隻有靠真情。”

“是這樣。”張先生讚同地說,“可是,目前孩子和我們情緒對立,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有了真情湧動,自然就會有許多許多心靈溝通的途徑。比如,可以借助合適的中間人先間接溝通,再有,既然孩子已經可以寫信了,爸爸為什麼不可以也寫信表露真情?”

“對,還可以讓妻子也寫給孩子寫信談談心……”

“還有,即使言談舉止之中,神弁眼色之間,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真情摯愛。人的情感是互動的,孩子的心會有回應的。當然,心靈堅冰的融化需要時間,不能指望孩子很快就買帳。但是,隻要有真情,孩子心靈的堅冰總會融化的。至於,和孩子姥姥的關係,心理換位,空椅子技術,認知調整,等等,也一樣適用。比如,孩子姥姥的不滿表現未必惡意而為,站在老人角度想想,自己的女兒沒有了,加上不論什麼原因你與前妻確實感情不好,孩子確實沒有了家,這不是都會讓老人心理失衡,做出缺乏理智的事情嗎?當然,關鍵還是首先改善父女關係。”

“謝謝您讓我的心不再混亂,我會努力當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張先生終於露出了平和而有希望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