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長清僧(3 / 3)

然而,公子家中卻因他的離去陷入慌亂與不解。家中屢遣輿馬前來相請,那一輛輛華麗的馬車停於寺外,馬匹嘶鳴,仆從們滿臉焦急,懇請僧回府。他們訴說著家人的思念與擔憂,言家中諸事皆需公子主持,不可久留於此。僧卻皆不為所動,他目光堅定而淡然,望著寺外的喧囂,心中毫無波瀾。在他心中,那塵世的富貴榮華不過是虛幻泡影,不及這寺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真實可觸。

又年餘,夫人遣管家至。管家帶著眾多侍從,浩浩蕩蕩而來,身後跟著馱滿財物的馬匹。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琳琅滿目,擺滿了寺院的庭院。管家滿臉堆笑,言辭懇切,稱夫人思念公子心切,望公子念及夫妻情分,回家團聚,且這些財物皆是夫人的心意,供公子在寺中使用,亦或可修繕寺廟。僧皆辭卻,他一一檢視那些財物,不為所動,隻從中挑選了布袍一襲。僧雙手接過布袍,說道:“此袍足以蔽體,餘者皆為身外之物,於我修行無益,煩請帶回。”管家無奈,隻得率眾人返回,將僧的決定告知夫人。夫人聞之,悲泣不已,然亦深知公子心意已決,難以挽回。

僧之奇事,如一陣風般傳遍鄉野。有友人至其鄉,慕名前來拜訪。那友人懷著滿心的好奇與疑惑,踏入長清寺。見僧安然坐於禪室之中,麵容默然,卻透著一股誠篤之氣。友人上前拜見,寒暄過後,便試探著與僧交談。

令友人驚歎的是,雖眼前之僧年僅而立,然談及八十餘年往事,卻皆曆曆在目。從幼年入寺的懵懂,到青年時對佛法的苦苦鑽研,再到中年後於寺中開壇講經、普度眾生,每一段經曆皆敘述得詳盡入微,仿若昨日之事。僧談及佛法經義時,更是口若懸河,見解深刻獨到,引經據典,令友人這等對佛法略有涉獵之人亦不禁拍案叫絕。友人心中滿是震撼,他望著眼前這位年輕卻似有著深厚閱曆的僧人,不禁思索起靈魂與肉體、前世與今生的奇妙關聯。他深知,眼前所遇之事,已遠超常人之理解範疇,實乃世間罕見之奇事。

異史氏聞之,亦為這長清僧的傳奇經曆深深觸動,不禁歎曰:“人死則魂散,此乃世間常理。然此僧之魂千裏不散,實乃性定之故。其一生修禪養性,內心堅定如磐石,不為外界所動,故而能於身死之後,魂魄遊離,尋得重生之機。吾奇之,非獨其再生之事令人稱奇,更為其入紛華靡麗之境,而能毅然絕俗逃世。想那塵世之中,諸多誘惑,如繁花盛景,迷人眼目。常人若置身其中,恐瞬間目眩神迷,心為蘭麝所熏,難以自拔。為財帛名利所累,為聲色犬馬所惑,深陷其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又何談超脫。況僧者,本就以修行解脫為要旨,能於這般考驗中堅守本心,實乃大毅力、大定力者。此僧之經曆,堪為世之楷模,令人敬仰,亦引人深思。當知,無論身處何境,堅守內心之純淨與堅定,方能於這塵世濁流中,尋得一方淨土,求得靈魂之安寧。

長清僧於寺中安然度日,歲月悠悠,如潺潺溪流般平靜流淌。他依舊每日誦經禮佛,參禪打坐,將自身感悟傳授於弟子。寺中的一草一木,皆見證著他的修行與堅守。其傳奇之事,如同一顆璀璨星辰,在鄉野之間閃耀,眾人皆敬其高行,無論僧俗,皆以他為僧中楷模,紛紛前來聆聽教誨,瞻仰風采。

隨著時光的推移,僧之麵容漸顯滄桑,然其眼神愈發深邃寧靜。一日,晨鍾敲響,僧如往常一般起身,於禪室中端坐。他雙手合十,口中默默誦經,氣息漸緩漸平。突然,一道祥和之光自其體內散發而出,充盈整個禪室。僧之麵容安詳,仿若沉睡,卻已悄然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