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長清僧(2 / 3)

待其出得門來,稍作平定,諸多仆從紛至遝來。他們手持錢簿穀籍,滿臉堆笑,請示各類賬目之事。或言田產賦稅之糾葛,或道商鋪經營之盈虧,言辭繁雜,瑣碎不堪。公子眉頭微皺,心中不耐,托以病倦之名,一概謝絕。其目光淡然,仿若超脫塵世之利欲紛爭。此刻,他唯問眾人:“可知山東長清縣?”眾人麵麵相覷,然皆答曰:“知曉。”公子聞之,眼眸中閃過一絲光亮,曰:“我心鬱悒無聊,欲往長清一遊,速備行裝。”眾人聽聞,皆大驚失色,以其新愈為由極力勸阻。言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恐傷公子貴體。又道長清偏遠,無甚繁華盛景,何必遠赴。公子卻不為所動,神色堅毅,心意已決。次日,晨曦微露,他便攜簡單行囊,不顧眾人阻攔,毅然踏上前往長清之途。其背影於晨霧中漸行漸遠,似帶著某種神秘使命,奔赴一場跨越生死輪回之約。

一路風塵仆仆,曆經艱辛,公子終抵長清。踏入這片熟悉土地,清風拂麵,暖陽高照,周圍山川河流、草木村落,皆如往昔,似時光在此停滯,未曾更改分毫。僧之魂魄於公子體內,頓感一股親切眷戀之情油然而生,仿若遊子歸鄉。

他未作絲毫停留,亦無需問詢路途,憑借著靈魂深處之記憶與感應,徑直前往舊寺。那古寺於山林掩映間,莊嚴肅穆,黃牆黛瓦,鍾聲嫋嫋。寺中弟子忽見有貴客臨門,衣飾華貴,氣宇不凡,皆恭敬拜謁,不敢有絲毫怠慢。僧見此情形,心中感慨萬千,然其麵容平靜,隻輕聲問道:“老僧何在?”弟子們聞之,麵露悲戚之色,答雲:“吾師曩已物化。”僧心中雖早有預感,然聞此確切消息,仍不免悲痛萬分。他又問墓所,聲音微微顫抖。群僧遂導其前往。但見後山之處,一三尺孤墳靜立,四周荒草搖曳,尚未長滿。此時秋風瑟瑟,吹過墳塋,似發出低低嗚咽之聲,仿若訴說著老僧一生之慈悲與寂寥。眾僧皆不明眼前這位公子身份奇異,又為何對已故師父之事如此關切,隻在一旁默默注視,心中滿是疑惑。

既而僧於墓前佇立良久,默默誦經超度。隨後,他轉身欲歸,臨行之際,目光莊重,叮囑弟子曰:“汝師乃戒行高潔之僧,一生慈悲為懷,精研佛法。其所遺手澤,無論是經卷著述,還是日常訓誡,皆為寺中瑰寶,汝等務必恪守,悉心傳承,勿使損壞。”弟子們聞之,皆唯唯應諾,心中雖有不解,然對其敬重之意亦油然而生。

僧歸返公子家中後,仿若失卻靈魂支柱,心如死灰,對家中諸事皆無興趣。終日木坐於室,不發一言,不理家務。任那繁華庭院、妻妾美眷皆如過眼雲煙,無法觸動其內心分毫。時光悠悠,數月轉瞬即逝。一夜,月光如水,灑於庭院。僧忽有所悟,悄然離家,再度踏上前往舊寺之路。

待其重返舊寺,寺中弟子見之,皆感詫異。僧昂首而立,目光堅定,告弟子曰:“我即汝師。”眾弟子聞之,初時疑其言語荒誕,相視而笑,以為公子莫不是受了甚刺激,胡言亂語。僧見眾人不信,遂詳述返魂之由。言及自己於寺中圓寂,魂魄飄至河南,附身公子之奇異經曆,又將生平所為,無論是佛法見解,還是寺中瑣事,皆一一詳述。眾弟子聽聞,心中大驚,將其所言與記憶中師父事跡細細對照,竟皆相契合。方知眼前之人所言非虛,確乃師父重生歸來。於是,眾人皆跪地而拜,涕淚橫流,既為師父歸來而欣喜,又為佛法神奇而驚歎。此後,僧便居於寺中故榻,弟子們侍奉左右,一切皆如往日,仿佛時光倒流,那一段生死交錯、靈魂離體又歸位之奇事,成為寺中一段神秘而又令人敬畏之傳說,流傳於世間,供人傳頌,引人深思。

此後,僧重歸長清寺,居於那熟悉的舊榻之上。寺中弟子們懷著敬畏與虔誠之心,侍奉左右,一切皆如往昔般平靜祥和。晨鍾暮鼓,誦經禮佛,僧再次沉浸於那純粹的修行生活,仿若曆經一場夢幻後,終於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