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已確立了接班人的標準,各級崗位上正在湧現成千、以後還會上萬的優秀兒女,他們承認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並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數十年對他們的不斷優化,不斷成長,接班隊伍不斷擴大,任何不合乎發展規律的東西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企業管理將會有良好的淨化能力。經過一代一代的華為人的努力,華為的紅旗會一代又一代更加鮮豔。一個企業的內、外發展規律是否真正認識清楚,管理是否可以做到無為而治,這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員工不斷探索的問題。隻要我們努力,就一定可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摘自《反驕破滿,在思想上艱苦奮鬥》
背景分析
任正非早年提出的“通訊市場三分天下,必有華為一席”的夢想基本上已經實現,接下來的路怎麼走?目前華為的發展已經邁入“打造整體軟實力”的第三階段,慢慢地以均衡的姿態、以“灰度”的心態走向平和、走向理性。
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問題是:在自然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有的人認為自然界先有雞後有雞蛋,不然雞蛋是從哪來的呢?有的人卻覺得自然界先有雞蛋後有雞,如果沒有雞蛋,雞怎麼會出世呢?這就正如起點和終點,人是先從起點出發後到達終點,還是先到達終點後再從起點出發呢?生活中,每個人都經曆著不同的起點到終點,終點到起點。每個人從這個起點出發後到達終點,再將下一個終點視為起點繼續出發,對於企業來說是同樣的道理。
任正非認為,成功是沒有止境的。例如,對於生產的工藝、產品的加工質量,華為人都應該有一種“每天繼續改進”的欲望;而市場營銷則要從公關、策劃型向管理型轉變;至於中高層管理人員要善於作勢,基層管理人員則要把工作做實。任正非堅持認為,成功隻能說明過去,隻有在思想中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才能不為過去的成就所束縛,才能在更高的層次獲得更大的進步。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企業,華為當然也不例外。雖然華為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但是外界對華為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過去的華為而言,任正非確實是一個不可否定的因素。但任正非的退休和離去是肯定的,誰都改變不了。華為如果沒有管理體係,沒有這個大平台,那麼老人一旦退休,可能問題會變得非常嚴重。但對於今天的華為而言,任正 非背後的企業戰略和管理體係才是最重要的,隻要這兩個因素健全,華為的文化就一定能夠延續。如果能在管理體係的建設上進一步優化,華為完全有能力從優秀走向卓越。而如今任正非和他率領的華為團隊正在努力地打造這一體係,這也是任正非的使命之一。
拓展透析
企業發展不容易,有人認為滿足於現狀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好心態,也有人認為打下江山也要守好江山才行,但殘酷點來說,安於現狀、不能與時俱進的企業通常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在企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更要去創新,雖然馬雲說過,“將來是小企業的天下,企業越小,越容易活下去”,但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小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雖然小企業的韌性很強,但是生命力很弱,他們經不起資金周轉不靈,金融危機襲擊,質量出差錯等情況發生。事實證明,如果出現那樣的情況,很多時候會讓小企業一蹶不振,甚至破產。
在這點上,任正非所提出的全員危機意識,時刻自省、時刻向前看的觀念才是保證企業持續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的正確選擇。18世紀西方發明了汽車,逐步對之前的交通工具馬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有兩家馬車生產企業麵對威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其結果也截然不同。A馬車廠在馬車的外觀與舒適性上大做文章;B馬車廠則轉向生產汽車。最終A馬車廠隨著馬車退出曆史舞台,也慢慢銷聲匿跡,而B馬車廠則隨著汽車的發展生意越做越大。
這兩個馬車廠家的興衰命運是由企業主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決定的。A馬車廠老板認為自己是生產馬車的,汽車的出現對自己是個嚴重的威脅,是馬車的競爭對手,A馬車廠老板就想出各種辦法對抗汽車;而B馬車廠老板則認為自己是生產代步工具的企業,汽車取代馬車,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所以就果斷放棄馬車的生產,轉為生產汽車,避免了被市場淘汰的厄運,並取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斷創新與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能夠像B馬車廠老板那樣,抓住威脅背後的機遇,借勢突破發展,將會獲得成功。但在我國,中、小企業中能夠這樣看問題的企業家很少,多數像A馬車廠老板那樣,守著昨日的輝煌,不肯順應時代的發展,更不會發現其背後的機遇。違背市場發展的規律就如逆水行舟,終將被市場淘汰。